大家都在看
《李卫公问对》在攻守问题上提出了哪些思想?
最佳答案
在攻守问题上,《李卫公问对》提出了这样一些思想:1.攻守"同归于胜"。它说:"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这里明确说明,防御也是取得胜利的一种手段。这是因为,攻守是处于敌我双方之中的,"攻守一法,敌与我分为二事。若我事得,则敌事败;敌事得,则我事败。得失成败,彼我之事分焉。攻守者一而已矣,得一者百战百胜"。因此,它认为不能把攻守分割开来,"若攻不知守,守不知攻,不惟二其事,抑又二其官"。这就是说,如果"攻不知守,守不知攻",则不仅把攻守看成是相互分割的两个方面,而且分割为两种不同的目的性,这就违背了"同归乎胜"的原则。2.对《孙子》中"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作了新的解释。曹操曾对此有过解释,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他主要是从力量的"不足"和"有余"来解释攻、守关系。《李卫公问对》则认为:'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便谓不足为弱,有余为强,盖不悟攻守之法也"。书中认为《孙子》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说:"敌未可胜,则我且自守;待敌可胜,则攻之耳,非以强弱为辞也"。这里从敌方的情况来说明攻守问题,也就是说,当"敌未可用",即使我"力有余",也不应攻,而应守;如"敌可胜",即使我"力不足",也应攻而不可守。3.强调攻防的转化。这一思想,《李卫公问对》是通过对主、客这一对概念的论述而体现的。所谓"主",即指自己防御的一方;"客",即指主动进攻的一方。它提出:"变客为主,变主为客",即变进攻为防御,变防御为进攻的思想。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