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翻译
最佳答案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语出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该文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展现了孟子关于“仁政”的思想,讨论了如何通过实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文章强调了“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的开始,并指出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民众不饥不寒,而仍无法实现王道的统治是未曾有过的。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于强调了实行仁政以获得民心,进而得到天下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的孙子,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各国忙于联合或对抗以争取利益,以攻伐为贤,但孟子却倡导回归唐、虞、三代的德治,这一主张未被当时诸侯所采纳。因此,孟子退隐后与万章等人编撰《诗》《书》,阐述孔子的意旨,创作了《孟子》七篇。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中,梁惠王表达了对国家尽心的治理态度,但疑惑为何邻国的人口并未减少,而自己的国家人口也没有增多。孟子以战争作比喻,说明即使有人只跑了五十步而非百步,但仍是在逃跑。孟子指出,如果国王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应期望自己的民众比邻国增多。他还提出,若不耽误农时,粮食就会丰富到吃不完;若能合理利用鱼塘和山林,鱼鳖和木材也会充足;教育得到重视,并以孝顺和尊敬长辈的原则来教导民众,那么老年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负担过重。孟子认为,民众在穿衣食物、生活需求上得到满足,同时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的国家才能实现王道。
孟子在此文中批判了当时的统治者忽视民众疾苦,不为民众谋福祉,而是将责任推给年成不好的做法。他认为国王不应归咎于岁月,而应承担责任,这样民众才会归附。总的来说,孟子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仁政的重要性,并提倡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