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会宁县中川中学历史沿革
最佳答案
在民国时期,各地教育热潮兴起,中川乡的彭怀智等乡绅于民国十四年携手乡民,建立了中川乡的第一所小学堂,即中川堡学堂,由会宁县政府在民国二十五年命名为会宁县第二区完全国民小学。
该学堂位于南峪川腹地的彭岔谷口冲积扇平川,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校舍,占地约400平方米,连同操场总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初始只有十余名学生,逐渐增加,解放前学生人数最多达七八十人。校长彭润臣先后聘请了邵子和、姚宝山等本地儒生任教,课程以识字扫盲为主,后引入新课程如国语、算术等,还包括历史、地理等科目。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由县行政部门接管,改名为“中川镇小学”,张万祥校长在此期间推行教育改革,学校规模扩大,图书室成立,学生数量增至约二百人。1955年,学校迁至高陵村,建有标准教室、宿舍等设施,成为正规六年制完全小学,为会宁培养了早期师资力量。
1969年,中川小学升级为中川中学,实行初高中分段制,保留小学部,设有十个教学班。张万祥校长再次执掌,他倾注心血,为学校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学校扩大了校园,增建了教师宿舍和教室,学生人数激增至四百多人,克服困难,改善了教学条件,尽管在特殊时期销毁了部分图书,但通过开办书店满足了师生的文化需求。
扩展资料
会宁县中川中学中川中学位于县城南部20公里会中公路的东侧,前身系中川镇小学,始建于1925年。1969年小学、农中合并为九年制学校,1972年中小学分校为二二制完全中学,1982年改为中川初中,现是一所乡办独立初级中学。学校占地为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阅览室1个,图书室藏书2100册,实验室1个,教学仪器达国家规定三类标准。现有学生354人,设9个教学班。教职工29人,其中专任教师28人,本科3人,专科15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4%,普通教育合格率和升学率逐年上升,初中毕业、高中升学会考在全县同级同类学校名列前茅。曾有2名学生获全国奥林匹克(天原杯)化学竞赛省级二等奖和市级一等奖;有6名学生参加全国数、理、化三科竞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教师先后有2名荣获省“园丁奖”和3名市“园丁奖”在会宁初中毕业会考经验交流会上姚景瑞、陈智勋老师的论文于会交流;梁自勇老师的数学论文在《甘肃高师学校》上发表。学校自1988年实施“燎原计划”项目,中川乡被评为国家教委评为首批实施“燎原计划”先进单位;1992年中川中学评为白银市勤工俭学先进学校;1993年又获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光荣称号。现在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将努力攀登新的高峰。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