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2025-02-14 15:44:2782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史姓的起源与历史:

1. 源于黄帝时期的“史皇”仓颉,其后代以官名为姓,包括仓氏、史氏等。仓颉是史官,被尊称为史皇氏,他的子孙中有一支以官名作为姓氏,即史氏。

2. 出自周朝太史佚的后代。历代其他姓氏的史官,也常以官名作为姓氏。历史上最早的史姓人物是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他为人严谨,与太公、周公、召正穗公并称为四圣。因长期在周朝任太史,其子孙以官名作为姓氏。

3. 来自隋唐时期的“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的史国,位于史城,是“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便以国名作为姓氏。

4. 部分突厥族阿史那氏改为史姓。北魏时期,阿史那部族有归附唐朝的人,改姓史氏。

5. 史姓还与其他族群的血统混合。例如,唐代有史思明,本是宁夏州突厥种。

史姓的分布:

史姓以官名作为姓氏,先秦时期各国有史官,因此史姓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西汉时期,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迁至杜陵。史丹的曾孙史崇,东汉初年迁至溧阳。史丹的后代东汉时期的史苞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史丹的后代还有一支迁至高密,一支留居京兆。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至合浦。东汉时期,史通平迁居青神县。

现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等地有史姓分布。唐五代时,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姓。宋代,江西、河北有史姓。明代,史姓还分布于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清代以后,史姓有迁往海外者,如新加坡等国家。

郡望与堂号:

堂号:“忠烈堂”:源自明朝末期的史可法,他任兵部尚书、大学士,在扬州抗清。扬州城危时,他给母亲和妻子写了遗书,指定副将史德威为继子。他要求被埋在明孝陵附近。城破后,史可法自刎未死,命令史德威杀他,但德威不肯,最终被清兵俘虏。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郡望:健康郡,十六国前凉设置,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除。宣城郡,晋太康二年设置,治所在宛陵。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改胶西郡设置,治所在高密。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内右史设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史姓家谱:

全国范围内有《史氏谱录合编》八卷。江苏有《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浙江有《余明芹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山东有《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湖北有《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湖南有《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四川有《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历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扬州被围时拒绝投降,坚守到底,不幸英勇牺牲。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鱼:春秋时期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被后人称为“尸谏”。

史籀:周宣王时期书法家,相传他创造有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现状:

史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一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史姓族人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至唐末五代时期,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姓族人分布。宋朝举槐卜时期,江西、河北有史姓族人分布。至明朝时期,史姓族人已经广泛分布于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基本上遍布江南。清朝以后,史姓族人有迁往海外者,如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等国家。

现今史姓族人尤以湖南、山东为多,这两省史姓约占全国史姓人口的35%以上。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