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卞和泣玉注释
最佳答案
这篇文章选自《韩非子·和氏》一文,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的一段传奇故事。主角卞和,本名不详,是一位楚国人,因发现了著名的和氏璧而闻名。"璞"在这里指的是含有玉的石头,未经雕琢的原始状态。
故事中的厉王,即公元前757年至741年在位的楚国国君,对卞和的发现持有怀疑态度。"相"在这里意为鉴别,卞和试图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诚实,让玉人来鉴定这颗璞石的真实价值,但他的真挚却被误解,甚至因此遭受了欺骗和刖足的惩罚,即被剁去了双脚。
后来,厉王去世,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石前来,希望能得到公正的评价。然而,武王同样未能识破其价值,卞和的忠诚并未因此改变,他继续流泪哭泣,期待着玉石的真相被揭示。这一行为表现了他对坚贞品质的坚持,被后人称为"贞士"。
最终,武王的儿子文王即位,他慧眼识珠,终于识破了璞石中的真正价值,和氏璧因此得以重见天日。这个故事揭示了真理可能被忽视,但只要有坚贞之士不断追求,总会被发现和承认。"泣"在这里不仅是眼泪,更是卞和对公正的热切期盼和对真理的坚持。
"奚"字表达了疑问,"题"则指品评和判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真正的价值可能被掩盖在看似普通的外表之下,需要有识之士去发现和理解。"理"在这里指的是对璞石进行雕琢和挖掘,揭示其内在的美丽。
总的来说,卞和泣玉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忠诚、智慧和真理最终被认可的寓言,展示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坚守。"奉"字则强化了卞和对璞石的敬重和珍视,而"夫"和"故"、"所以"的使用,进一步阐明了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