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赏析
最佳答案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是一首表达作者身世之苦和国破家亡之痛的诗作,作者为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这首诗通过描绘杏花的盛开与凋零,隐喻了作者的命运和国家的悲剧。
原文如下:
裁减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字词解释:**
- 冰绡:指像冰一样晶莹的丝绸,比喻花瓣。
- 胭脂:红色颜料,这里指给花瓣涂上淡淡的红色。
- 靓妆:美丽的装饰或妆容。
- 蕊珠宫女:指天上的仙女,蕊珠宫为道教中的神仙居所。
- 凭寄:依靠谁来寄托。
- 者:通“这”。
- 无据:没有根据,无法依靠。
**作品翻译:**
剪裁如冰般透明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淡淡地涂上胭脂。新颖的漂亮衣服,香气四溢,美得让天上仙女感到羞愧。红颜易逝,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愁苦啊,寂寞的院所,经历几次春天的黄昏。
谁能帮我寄去重重离愁,这对飞翔的燕子,怎么会懂得人的语言。天遥地远,千山万水,谁知道那座故宫在哪里。怎能不想念,除了在梦里,有时曾回去过。连梦也不做了,因为醒来只有更深的痛苦。
**作品背景:**
这首词是宋徽宗赵佶在1127年被金兵俘虏,与其子宋钦宗赵桓一起被送往北方途中创作的。它反映了作者的个人遭遇和国家灭亡的悲剧。
**中心思想:**
通过杏花的比喻,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国家的衰败,以及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绝望。
**作品赏析:**
这首词通过杏花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的深切感受。它描绘了从帝王到俘虏的巨大反差,表达了作者对失去的皇位的哀伤和对国家破败的悲痛。
**作品评价:**
这首词情感深沉,字字含泪,是宋徽宗赵佶在极端困境中的真实写照。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美感和情感深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