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论据论点是什么?
最佳答案
论据材料:
1、减少雾霾的行动是必须先行动起来的。
雾霾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不注意环境保护才导致的。之所以知道环保还会出现环境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大多数的人,仅仅是知道而已,却很少能够去行动起来。
2、哲学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行先于知。
在哲学当中,我们很熟悉的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对方可能会说,正是由于认知的困难,所以才很难行动,只要认识明确了,行动就会变得很容易了。
我们在这里要很明确,哲学上说过,认识有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认识是靠实践决定的,同时认识又对实践有引导作用。
之所以出现说认识困难,只是说明了正确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是很困难的,而我们要明确一点,认识并不等同于正确的认识,即使错误的认识,也能够引导实践,要不怎么会出现我们熟知的杀人案、越狱案、失联案、诈骗案的屡次发生,正是由于他们明知故犯。
3、哈桑·哈乃斐的“行先于知”思想
哈桑.哈乃斐作为当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提出了行先于知的思想主张,并充分挖掘了该思想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的深层渊源,力图在当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推崇重实践、绝空谈的务实精神。
他推动了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在整体上实现从神学向人学的转变,促进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发展。
扩展资料:
知与行的关系应该是“知行合一”的:
就范畴的使用说,王守仁与宋儒对知行的了解有所差别,在宋儒,知与行不仅有知识与实践的区别,也可以指两种不同的行为(求知与躬行)。在阳明学中,知仅指主观形态的知,其范围较宋儒来的小。而行的范畴则较宋儒的使用为宽,一方面行可以指人的实践行为,另一方面还可以包括心理行为。
另外他所谓的知指道德意识、不同于所谓认识;他所谓的行指内心世界的道德修养,不同于是所谓实践。他所谓知行合一,就是强调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是一回事,教人把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密切结合起来,而不是讲什么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