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李金旺解《了凡四训》(第27讲)
最佳答案
原文: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白话:最上层的改正方法是整治内心,让其当下清净。一旦产生过恶,应立即察觉并消除。若达不到此境界,需先明白道理,用其遣除过错;如仍无法实现,还需通过具体事例进行根治。上策与下策并行,不失为明智之举。若只执着于下策,而忽略了上策,则是愚蠢的做法。
从心改过,心念不起,恶念一现便觉,当下消散,理想且有效。但对普通人来说,一步到位很难,一般会采用上策下策结合的方法。了凡先生亦是如此教导。
从心根治错误,一旦恶念萌生即被察觉,当下消失。若达不到此境,先用道理改正,即第二种方法,通过明白道理改正过错。若从道理改过仍无法实现,再通过具体事情强制戒除,过错自然消失。三种方法并行,以从心根治为最佳,一切过错都将消失。
注意,不能因为从心改过困难就放弃,也不能忽视从事情上改过,总要同时运用三种方法。在避免恶行的同时,坚持行善,改过之道便能实现。
原文:发愿改过,白天需良朋提醒,晚上需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少则七天,多则一月,必有成效。或心神愉悦,或智慧豁然开朗;或面对繁杂问题能迎刃而解;或遇仇敌转怒为喜;或梦吐黑物,或梦遇先贤指导;或梦飞升太空,或梦到华盖旗帜,这些都是罪业消减的象征。
白话:回头审视自己改过的行动,白天应有朋友提醒,晚上需鬼神作证,一心忏悔过错,昼夜不息,少则七天,多则一月,必有成效显现。可能感到心旷神怡,智慧开悟,或是遇到难题迎刃而解,或是遇仇敌转怒为喜,或是梦到吐黑物,或是梦到先贤指导,或是梦到飞升太空,或是梦到华盖旗帜,这些都是罪业减少的迹象。
然而,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应继续前进,不可停滞。
这一段讲的是改正过错后的反应,改正并非易事,需朋友提醒,自我鼓励,鬼神作证。放下一切,一心忏悔,誓不再犯,坚持不懈,少则七天,多则一月,会出现各种吉祥迹象。
这些美好的境界、吉祥之兆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因果的自然反应。改过属于善行,善行的种子结出吉祥的果实。
比如持诵准提咒,袁了凡先生也提倡,根据经典记载,长期持诵能消罪业,出现各种吉祥征兆,如梦到吐黑物、足步虚空等。了凡先生列举的改过过程中出现的吉祥征兆并非杜撰,而是事实。
如果真心改过,以上美好境界未出现,原因有两个:一是真诚度不够;二是罪业太重。罪业轻的人短期内可见征兆,罪业重的人可能需更长时间。
了凡先生所列举的情况是普遍情况,但至少告诉我们,吉祥征兆的出现与罪业轻重有关。
罪业轻,真心改过,吉祥征兆出现得早;罪业重,真心改过,吉祥征兆出现得晚。
如果一个人罪业极重,即使真心改过,三个月内可能难以出现吉祥征兆,可能是五个月、六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只要真心改过,坚持做,必然会有不可思议的反应,必然会有大吉大利的征兆。
注意,虽然真心悔改出现好的兆头,但也不能因此产生傲慢情绪,应继续努力,否则会停滞不前。
原文:蘧伯玉,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至二十一岁,知前改未尽;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五十岁时,犹知四十九年之非。
白话:蘧伯玉二十岁时,已认识到以前的过错并全部改正。二十一岁时,他意识到以前改正的还不够彻底。到了二十二岁,他回顾二十一岁时的自己,仿佛还在梦中。就这样年复一年,他逐渐改过,直到五十岁时,他依然能认识到四十九年前的过错。
我们是普通人,罪过众多,回忆往事时往往见不到自己的过错。这是因为我们心粗眼盲。
蘧伯玉是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夫,以改过著称。孔子曾拜访他。
二十岁的蘧伯玉已能认识到以前的过错并改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二十岁正是青春期,我们现代人中有谁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改正呢?改过意识的萌生在现代人中难以看到。
蘧伯玉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人的根性敏锐,智慧高超。儒家讲“克己复礼谓之仁”,其实质就是改过。
蘧伯玉每天改过,坚持了几十年,直到去世,每一年都意识到以前的改正还不够彻底。
《论语》中有一段描述了这个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蘧伯玉派使者拜访孔子,孔子与他坐下并询问。使者回答说:蘧伯玉想要减少过失但未能做到。使者离开后,孔子感叹道:真是一个使者,真是一个使者!孔子虽感叹使者,实际是对蘧伯玉改过功夫的赞美。
了凡先生为了激励后学,特意引用蘧伯玉的例子。其实,了凡先生所说的“古人”,不单指蘧伯玉,而是泛指众多通过改过改变命运的人,如窦燕山等。
圣贤和普通人改过不同。虽然人人都能成为圣贤,但那是从本性上说,从习性上讲,大多数人仍处于凡夫状态。普通人所犯的过错远多于圣贤,如同刺猬身上的刺。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自己的过错?圣贤能发现自己的过错并改正,原因是心细如发,慧眼如炬,错误一现即斩。
普通人心粗眼盲,无论犯了多少过错都难以发现,发现过错需要智慧,改正过错则更难。即使发现了,能够认真踏实改正过错的人寥寥无几。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放眼天下,没有圣贤,没有改过之人。
孔子感叹鲁国君子众多时说:“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在现代社会,孔子又该感叹什么呢?
原文:过恶深重者,也有显著迹象: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羞愧消沉;或闻正论而不喜;或施惠而被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这些都是作孽的表现。若出现这类情况,必须奋发图强,弃旧图新,切勿耽误自己。
白话:罪业深重的人,也有明显迹象:或心神混沌,做过的事转头就忘;或无事常烦恼;或见君子羞愧消沉;或听正论不喜;或施恩遭怨;或夜梦颠倒,甚或妄言失志。这些都是作孽的象征。若出现这些迹象,必须努力奋发,改过自新,切勿耽误自己。
这一段主要描述罪业深重的人的迹象,袁了凡列举了许多情况,但无法全部列出,归纳起来,都是因罪业深重。
这如同生病一样,虽然疾病千差万别,原因各异,但归根结底,疾病源于阴阳不平衡。阴阳平衡,百病不生,改过也是同样的道理。
分析神志不清、忘记做过的事等迹象,有两个弊端:一是永远分析不完,二是即使分析出原因,也难以解决问题。神志不清的表象消失后,烦恼仍可能存在;烦恼消失后,神志不清可能依旧存在,这不是解决之道。
古人说“良医治未病”,《黄帝内经》也有同观点。有没有一种绝妙的仙方,只需一剂药,就能治疗所有疾病?当然有!罪业深重,关键在于心,罪业源于心。若心纯净善良,罪业自然不会产生。管好自己的心,避免意念乱飞,心常清净,善行不断,这就是万病总治的妙方,即“良医治未病”。
对于过去的罪业,只要下定决心,一心忏悔,誓不再犯,再顽固的罪业也会在忏悔之力的作用下消失。原因在于罪业本为空,无法与愿力和心力抗衡,心力是罪业的最大克星。
了凡先生最后殷切劝导,让人们奋发图强,弃恶从善,旨在引导人们改过自新。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