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诗穷而后工之说的是

2025-03-05 02:16:16103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提出“诗穷而后工”之说的是宋代的欧阳修。

一、详细解释

“诗穷而后工”之说,出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并且说“愈穷则愈工”,“穷者而后工”,“诗穷而后工”,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

二、原因分析

“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至于为什么如此,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

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神奇”;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原文引用和现代意义:

1、原文引用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这种说法道出了旧时代文人的写作规律。在封建社会,由于统治者的意志与人民的利益相违背,也由于他们实行的是任人唯亲的路线,致使许多才德兼备之士得不到重用,受到社会的冷落与歧视。

2、现代意义

对这种浇薄的世风以及巧谄非义的现象,贤者有强烈的愤懑。这种义愤之情,便成为诗歌的酵母,使他们能写出反映时代精神的佳作。而那些气满志得、专淫逸侈靡的王公贵人,由于心中无郁结,无不平,所以也就很难唱出发愤的悲鸣或怒喊。

这里要注意的是,“诗穷而后工”对诗人来说,主要不在“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在于与人民忧戚与共,通过切身感受“自鸣其不幸”去反映时代的不幸。也只有像杜甫那样忧战伐、呼苍生、悯疮痍的不平之鸣,才能使人闻到一股强烈的时代气息。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