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鉴赏资料

2025-03-05 07:00:39116 次浏览

最佳答案

一、课文分析

《乡愁》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问题研究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三、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余光中在创作《乡愁》这首诗时,通过挖掘自己内心的感受,巧妙地将抽象的乡愁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象,如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物象象征着距离,既有空间的距离,也有时间的距离,甚至生死的距离。通过这些物象的运用,余光中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

四、《乡愁》赏析(李元洛)

《乡愁》这首诗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诗人通过四个阶段的表现,将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表达了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表达了乡愁这一主题。

在结构上,《乡愁》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在音乐美方面,《乡愁》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 “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