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何占豪人物简介
最佳答案
何占豪,这位中国音乐界的瑰宝,是一位享誉国际的作曲家和教育家。他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同时担任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的副主席,为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8年,他在上海音乐学院期间与陈钢共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举世闻名,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为人所熟知的音乐作品之一。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民族化交响乐的里程碑”,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重要窗口,被誉为“中国人民的骄傲”和“东方音乐的骄傲”。它在各种民意测验中屡获殊荣,象征着中国音乐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何占豪的座右铭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他用这句格言指导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早期,他的作品如《烈士日记》和《龙华塔》等,强调了民族风格与戏剧性和抒情性的结合。进入八十年代,他致力于将民族音乐推向现代化,创作了改编版的《梁祝》以及其他各种民族器乐作品,如《乱世情》、《莫愁女幻想曲》等,展现了中国音乐的丰富多样。
在九十年代,何占豪继续创新,不仅创作了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等,还对传统乐曲进行了改编,如《月儿高》和《春江花月夜》。他的作品涉及笛子、柳琴和杨琴等多种乐器,甚至包括了为徐小凤演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表达,也对年轻艺术家的成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何占豪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学贯中西的音乐大师,他的作品和教学影响深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扩展资料
何占豪1933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农民家庭,以唱绍兴剧维生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在何占豪12岁时,父亲用借来的钱把他送到杭州念初中,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没想到酷爱戏曲的何占豪最后还是学上了越剧。一次上海之行让何占豪无意中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并且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粱祝》。但是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他鲜有作品问世。有人说这首作品不仅是何占豪本人音乐生涯的最高峰,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