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下册孔明智退司马懿的全文意思
最佳答案
民间最著名的空城计故事源自小说《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情节。[1]后来被纳入三十六计之中,意在表明兵法中没有固定的态势,虚实相生。这是一种通过疑兵之计来迷惑敌人,使其产生疑虑的心理战术,常用于自己的力量较弱而敌人强大的情况。历史上确实有一些成功的运用此计的例子,比如张守圭守瓜州等。但此计不宜多次使用。
故事源自《三国演义》。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去重要的战略地点——街亭。魏将司马懿乘机率领15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进发。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武将,只有一群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士兵,还有一半去运粮了,城中只剩下2500名士兵。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惊慌失措。诸葛亮登上城楼观察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稍作布置,便可让司马懿退兵。”于是,诸葛亮下令,将所有的旗帜都隐藏起来,士兵原地待命,如果有私自外出或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打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穿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到这种情景,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扮成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历史上首次提到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是南北朝时期的郭冲,后来罗贯中将其改编到小说中。事实上,诸葛亮并未真正使用过空城计,这是罗贯中的艺术创作。在街亭之战中,魏方主帅是张郃,而非司马懿,孔明无法以“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三国志·蜀·诸葛亮传》记载:“(后主建兴)六年春,(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严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从这段权威性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1)街亭之战时,蜀军主帅是诸葛亮,魏军主帅则是张郃。(2)诸葛亮只是“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并未搞过什么“空城计”。魏军主帅是张郃,那司马懿在哪里?《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上言之甚详:“(就在街亭之战爆发的)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源高,斩孟达。申仪久在魏兴,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雹含尺执之,归于洛阳。”原来,当诸葛亮率众与张郃拒战于街亭之时,司马懿远在数千里以外的洛阳。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