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潘达于的家族藏品
最佳答案
潘家是苏州彭、宋、潘、韩四大望族之一。潘氏祖籍在安徽歙县,其中一支迁到苏州定居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年仅24岁的潘家子弟潘世恩进京赶考,一举夺魁中了状元,以后在京师官运亨通达50余载。先后当过学政、尚书、左都御史、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一生受皇帝恩宠,赏赐甚多。潘世恩共有五个儿子,嫡系孙辈中有一支为潘祖荫、潘祖年两兄弟。潘丁达于就是潘祖年的孙媳妇。
潘祖荫自幼极富天赋,又勤奋刻苦,涉猎百家,精通经史,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23岁殿试得第三名探花,历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精通金石书画的潘祖荫以“滂喜斋”的古籍善本和“攀古楼”的铜器收藏闻名于世,由于他本人没有子女,1890年他去世,特别是6年后他的夫人也在北京去世后,潘祖荫所有的遗产就由比他小了整整40岁的弟弟潘祖年全权处理。
据潘达于在其《自传》中回忆,当潘祖年得悉嫂子去世后赶赴京师料理已逾一月,潘祖荫位于北京米市胡同内的大宅中,已经出现文物、藏书被偷盗的事情了,光是宋版古籍缺首卷者已不在少数。潘祖年将长兄的青铜器和书画典籍足足装了4船运回苏州,其中就有著名的国宝——大克鼎和大盂鼎;而另有铜钟和铜鼓两大件,因又大又重无法搬运,只得就地送了人。文物书画典籍运到苏州,由于当时潘祖年借住在临顿路南石子街老二房的旧宅里,他就将运回的文物字画典籍存放其内,青铜器放满了一大间加一隔厢,字画卷轴典籍堆放在另外一间一隔厢内。这是潘氏后人第一次在苏州得以检视潘祖荫的藏品全貌。
1933年,潘家女婿顾廷龙在《吴县潘氏攀古楼吴氏愙斋两家藏器目叙》中,对潘祖荫的青铜器收藏作了一个比较精确的统计,“潘氏器,未有人编其目,余亦就所见拓本而钤有其藏印者,录为一册,计四百数十器,秦、汉物及其杂器则尚未在焉,洵足为藏家之冠。至所藏总数,未由访悉,惟褚礼堂尝谓藏六百余品,则余所辑录者三之二耳,余者得非即秦、汉物及其他杂器也耶?”潘祖荫的“攀古楼”铜器在1933年左右,约有600余件。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曾经对潘家表示,“你们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而其“滂喜斋”藏书则一直未见有研究统计结果公之世。
藏品大盂鼎与大克鼎大盂鼎,鼎高101.9厘米,重153.5公斤,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礼村,是目前出土的形制最大的西周青铜器,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腹内侧铸有铭文19行,分2段,共291个字,记载了周康王对大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克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径75.6厘米,是仅次于淳化大鼎、大盂鼎的西周第三大青铜器。它是周孝王时大贵族克为颂扬国君、祭祀祖父所铸,距今有2800多年。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其内容一是歌颂祖父佐助周室的功绩,记述自己由此蒙受余荫,被周孝王任命为大臣;二是记载其受赏赐的物品,其中有服饰、田地和大量的奴隶。现藏上海博物馆。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