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秀丽隐杆线虫历史及意义
最佳答案
秀丽隐杆线虫历史可追溯至1900年,Maupas将其命名为Rhabditis elegans。由于其群体繁殖方式,早在1948年Dougherty and Calhoun便指出其在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952年,Osche将其置于Caenorhabditis亚属,最终在1955年,Dougherty将其正式命名为Caenorhabditis elegans。N2 Bristol品系,目前广泛使用,由Staniland在英格兰Bristol附近的蘑菇堆肥中分离,于1965年被定为参考种N2。在此过程中,Dougherty建立了线虫的琼脂板接种大肠杆菌的培养方法和无菌单培养方法。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解剖、营养、生理和生殖等方面,直到1960s中期,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和遗传密码的发现,使得当时的生物学家认为,人脑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后堡垒。Brenner着手寻找一种具有生活周期短,个体小,容易繁殖的后生动物,于1963年从Dougherty实验室获得了线虫Bristol品系,并对此开展不懈的研究。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Brenner分离得到了一些营养突变体,他转而使用EMS处理线虫,首先获得一种短小矮胖的个体,被命名为dpy-1。到1974年Brenner的论文发表时,通过EMS诱变一共获得300多个线虫突变体,其中多数为隐性突变。突变表型涉及行为、运动和形态结构等方面,这些突变材料使得100多个基因得以表征,并被定位于6个连锁群。
秀丽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的优越性也日渐显示,如通体透明,体细胞数目恒定,特定细胞位置固定等,这使得它成为研究个体发生的良好材料。Sulston通过活体观察线虫的胚胎发育和细胞迁移途径,于1983年完成线虫从受精卵到成体的细胞谱系,是发育生物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性的发现。随后,秀丽线虫在胚胎发育、性别决定、细胞凋亡、行为与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Brenner,Sulston和Horvitz因在线虫的遗传与发育方面的成就获得2002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线虫基因组测序工作,于1998年完成,同年,Fire建立了线虫RNA干扰技术,该技术可以方便的沉默特定的基因,即通过反向遗传学(reverse genetics)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目前在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Fire和Mello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秀丽线虫因其遗传背景清楚、个体结构简单、生活史短、基因组测序完成等,在遗传与发育生物学、行为与神经生物学、衰老与寿命、人类遗传性疾病、病原体与生物机体的相互作用、药物筛选、动物的应急反应、环境生物学和信号传导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各国科学家的密切合作,线虫研究的资源共享体系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由NIH资助的线虫种质中心(CGC)贮藏了大量的线虫品系,免费分发给世界各地的研究者,而AceDB系统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有关线虫的信息,线虫的DNA序列可以在NCBI或Wormbase网站上进行在线比对。
扩展资料
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 elegans)是一种可以独立生存的线虫 (roundworm),其个体小,成体仅1.5mm长,为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s),雄性个体仅占群体的0.2%,可自体受精或双性生殖;在20℃下平均生活史为3.5天,平均繁殖力为300-350个;但若与雄虫交配,可产生多达1400个以上的后代。自1965年起,科学家Sydney Brenner利用线虫作为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模式生物(animal model)。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