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宋徽宗是六个最坏的人是哪些
最佳答案
徽宗即位后身边逐渐聚集了一批奸佞邪恶之徒,最著名者是蔡京、王黼、朱勔、李邦彦、童贯、梁师成六人,人称"六贼",而首推蔡京。其实这“六贼”之称出于太学生陈东在宣和七年上书使然。 蔡京(1047~1126),北宋奸臣。字元常。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与北宋政治家、书法家蔡襄是同乡。蔡京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熙宁二年(1069年),在满朝保守派大臣的反对中,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实行变法;次年,兴化军仙游县蔡京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后据明代弘治年间编写的《重刊兴化府志·蔡京传》记载,蔡京登第后,“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时弟卞已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斑京下,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短短数年,蔡京由地方政府官员变成朝中大臣,受到宋神宗,宋徽宗和王安石的重用。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变法顺利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一一面世,解决了北宋面临的种种危机。新法推行后,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政府收入有所增加;促进农业生产,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在莆田,就有侯官(今闽侯),“长者”李宏应诏,携带巨额家资来莆田建造木兰陂,此陂于宋熙宁八年(1075)动工,历经八年完工。 列宁对王安石变法评价很高,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但在当时,反对变法者却众多,甚至连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出面,带头反对。她俩视新法为洪水猛兽,把王安石说成是乱臣贼子。她俩哭着向神宗诉说:“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把天下搞得大乱!”神宗动摇,罢了王安石的官。后来后悔了,又请王安石出来重新当政。 宋神宗死后,子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听政,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尽复旧人旧法,对新人新法一概排除,蔡京这个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成了被打击的主要对象。《重刊兴化府志》说,司马光秉政,复差役法,为期五日,迫蔡京等完成。“京独如约,悉改畿县差役,无一违者。诣政事堂,白光,光喜曰:‘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已而,台谏言京挟邪坏法,出知成德军……”蔡京办事雷厉风行,连保守派首领司马光也不得不折服,当面称赞,但在反对派面前,这个兴化之子却无立锥之地,终被逐出京城,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由于高太后临朝听政,对变法者大打出手,使北宋政权又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重新使用变法者,任命章淳为相。不久,蔡京回都城,任户部尚书。《重刊兴化府志》说:“章淳复变役法,置司讲议,久不决”。蔡京见状,主动上前积极配合,帮章解决问题。“京谓淳曰:‘取熙宁成法施行之,尔何以讲为? 然之,雇役遂定。差雇两法。十年间,京再莅其事,成于反掌,两人相依以济”。这一记载说明,蔡京对王安石十分敬仰,对他的新法很有研究。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去世;八年后,蔡京还继续宣传和介绍王安石新法,使王安石的遗志有人继承。 但哲宗时的这次变法因新旧党争反复不已,难于取得明显成效。宋徽宗即位后,有意修熙丰政事,又起用蔡京,任命他为宰相,继续推行新法。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王黼(1079—1126),宋开封府祥符县(今属河南开封)人,字将明,原名甫,赐改为黼。为人多智善佞,寡学术。崇宁进士。初因何执中推荐而任校书郎,迁左司谏。因助蔡京复相,骤升至御史中丞。历翰林学士、承旨。勾结宦官梁师成,以父事之。宣和元年(1119),拜特进、少宰,权倾一时。后代蔡京执政,伪顺民心,悉反蔡京所为,以沽名钓誉。利用权势广求子女玉帛,生活糜烂奢华。请置应泰局,苛取四方水陆珍异之物,据为己有。时朝廷欲联金攻辽,王黼竭力怂恿,不遗余力,且大肆搜括,计口出钱,得钱六千余万缗,买五、六座空城伪称胜利,进封太傅、楚国公。钦宗即位,抄没其家,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被开封尹聂山派人诛杀。为“六贼”之一。 朱勔(1075—1126),宋苏州(今属江苏)人。因父亲朱冲谄事蔡京、童贯,父子均得官。当时宋徽宗垂意于奇花异石,朱勔奉迎上意,搜求浙中珍奇花石进献,并逐年增加。政和年间,在苏州设置应奉局,摩费官钱,百计求索,勒取花石,用船从淮河、汴河运入京城,号称“花石纲”。此役连年不绝,百姓备遭困扰涂炭,中产之家全都破产,甚至卖子鬻女以供索取。方腊起义时,即以诛杀朱勔为号召。朱勔在竭力奉迎皇帝的同时,又千方百计,巧取豪夺,广蓄私产,生活糜烂。他权势煊赫,谄事之人立即得官,不附己者统统罢去,州郡官吏奔走听命,奴事朱勔,当时号称“东南小朝廷”。钦宗即位,将他削官放归田里,以后又流放到循州(今广东龙川)关押,复造使将他斩首处死。为“六贼”之一。 李邦彦(?一 1130) 李邦彦,字士美,怀州(今河南沁阳)人。北宋末年“靖康之难”投降派奸臣之首,直接造成北宋灭亡。 大观二年(1108年)进士。外表俊爽,美风姿,为文敏而工。然生长市井,习惯猥亵卑鄙,应对便捷。 善调笑谑骂,能踢蹴鞠,经常以街市俚语为词曲,人争相传唱,自号李浪子。有人弹劾其行为不检, 罢符宝郎,又复为校书郎。不久以吏部员外郎领议礼局,出知河阳,召为起居郎。李邦彦善奉承人,不少人争荐誉之, 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 宣和三年(1121年),拜尚书右丞,两年后转左丞。与王黼不和,私下里勾结蔡攸、梁师成等,攻击王黼并罢之。第二年,拜少宰,无所建明,惟阿谀谄媚白占个位子,东京开封的人视其为“浪子宰相”。 金兵第一次围攻开封时,白时中罢相,公议称快,递迁李邦彦、张邦昌为相。一味实行投降策略,指望以割地赔款加自虐宋军获得和平,结果在客观上帮助金军。此时只有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参与攻城,而完颜宗翰的金国西路军在太原被绊住,又拒绝完颜宗望提出的隔断西军(宋朝征西夏的边防军,是宋当时最精锐部队)的部署。以至种师道率十万西军顺利赶到开封,完颜宗望被动后撤到开封西北远郊扎营寨。姚平仲军劫完颜宗望营寨被全歼一事,有人指是李邦彦、李棁为逼主战派李纲、种师道议和而有意无意透露给奸细邓圭所致。劫寨失败以后,李纲、种师道被撤销军权。金兵复至开封城下,李邦彦又使宋钦宗下令不得得罪金兵,一霹雳炮手发炮后竟被枭首处死。太学生陈东等数百人伏宣德门上书,指责李邦彦及白时中、张邦昌、赵野、王孝迪、蔡懋、李乂之徒为社稷之贼,要求罢免他们。李邦彦退朝时,被群众指着痛骂,且有人要动手揍他,李邦彦跑得快才没挨打。宋钦宗乃下令降他的职,以特进、观文殿大学士为太一宫使。不到十天,又因为与李邦彦颇为知交的吴敏的请求,复起李邦彦为太宰。一时开封民众大不服,街谈巷议非常不满。宋钦宗不得不让他出知邓州,又提举亳州明道宫。临走时李邦彦又推荐同是投降派的唐恪继任宰相,继续他那一套靠卑躬屈膝来乞求和平的政策。建炎初年,因为投降误国,责建武军节度副使,浔州安置。 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第一次围攻开封不果,临走前派人入城辞行,并送来一封拜辞信,说是“非不欲诣阙廷展辞,少叙悃愊,以在军中,不克如愿,谨遣某某等充代辞使副,有些少礼物,具于别幅,谨奉书奏辞。”完颜宗望退军之时,种师道之弟种师中率领的西军精锐秦凤军三万人开到东京开封,种师道即命他率部尾随金军之后,俟其半渡而击之,完全消灭其尚在南岸的一半,将金国最精锐的东路军打残以消后患。李纲也建议用澶渊故事“护送”金军出境,密告诸将有机会就纵兵追击。宋钦宗也同意李纲表面上的建议,派军十万,紧紧“护送”。但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又最终压倒了主战派,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军队不得绕过大旗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以后种师道又提出亡羊补牢的办法,建议集合大军驻屯黄河两岸,防止金军再次渡河,预为下次“防秋”之计。宋钦宗准奏施行,不久又被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臣压倒,认为万一金军不来这笔巨大的军事费用会被浪费,拒绝采用种师道之言。以后种师道气愤致疾,以至病死。李纲则被外调河北河东宣抚使,无所作为,最后被逐到江西。 童贯(1054-1126) 北宋宦官,“六贼”之一。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今属河南)人。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京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为“六贼”之一。宣和四年.攻辽失败,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徽宗南逃。钦宗即位,被处死。《宋史》列为“奸臣”。 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肯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迄今无人能够打破的记录,并且可能会永远保持下去。 这几项记录是: 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宦官。 梁师成(?-1126) 北宋末宦官,籍贯不详。为“六贼”之一,字守道。政和间为徽宗(赵佶)所庞信,官至检校太殿。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并找人仿照帝字笔迹伪造圣旨,因之权势日盛,贪污受贿,卖官鬻职等无恶不作,甚至连蔡京父子也谄附,故时人称之为“隐相”。钦宗(赵桓)即位后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在行至途中时被缢杀。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