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别称有哪些

2025-06-08 19:50:3977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关于清明节的别称  1. 寒食节:亦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日期距冬至105日,与清明节相近。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是禁火,只能食用预先准备的热食或冷食,因此得名。

 2. 踏青节:源于大禹治水后,人们用“清明”之语庆祝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除了欣赏自然风光,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3. 鬼节:清明节流行扫墓,而扫墓原本是寒食节的内容。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唐玄宗时,寒食扫墓成为习俗。清明时期,扫墓更为盛行。孩子们在清明节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装有竹笛,风一吹能发出声响,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清明时节适宜食用的食物  1. 荠菜:清明前后的春天,肝阳上亢的人容易出现头痛、昏眩,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荠菜可以降血压、健胃消食、疏通肠胃,治疗胃痉挛、胃溃疡、肠炎等问题。荠菜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适合清明时节食用。

 2. 螺蛳:清明前后,螺蛳肉肥美,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节。螺蛳的烹饪方法多样,可炒、可煮、可拌、可醉、可糟、可炝,风味各异。

 3. 虾:清明虾肉质清甜爽脆,是春季的美味。野生河虾身形修长,钳子有力,肉质更为清甜。

 4. 香椿:清明前后的香椿肥嫩、香味浓郁。香椿具有开胃、增加食欲的作用,还含有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有抗衰老和补阳滋阴的作用。

 5. 河蚌:清明前后的河蚌最肥美,肉质脆嫩可口。河蚌烧豆腐、咸肉烧河蚌等菜肴,都是初春时节江南人家餐桌上常见的美味。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的第106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