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病梅馆记与己亥杂诗其五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2025-07-26 13:13:1571 次浏览

最佳答案

《病梅馆记》与《己亥杂诗》其五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病梅馆记》与《己亥杂诗》,一文一诗,都是龚自珍在已亥年(清道光十九年)创作的。两作主旨相近,又绝不雷同。试比较如下:

首先看两篇作品的共同点

《病梅馆记》与《己亥杂诗》谈论的是共同的话题人才问题。

《己亥杂诗》以马喻人,以“万马”表现人才众多,“万马齐喑”隐喻人才受压抑,社会一片死寂的现实。

《病梅馆记》则以梅喻人,以“江宁之龙幡,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暗喻人才之多,以“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甚至“江浙之梅病”,暗喻广大人才受到压抑、摧残。

两篇作品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两篇作品的不同点

体裁及托物寓意所托之物的巨大差异不必细说。首先,单就内容看:

第一,《己亥杂诗》仅写了“万马齐喑”的局面,而《病梅馆记》则既写了“江浙之梅皆病”的现状,又深挖了这种现状产生的社会根源.首先是文人画士内心的病态标准与要求;其次是“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然后是“蠢蠢求钱之民”的摧残行为。这样,《病梅馆记》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

第二,从作者寄意的对象看:《己亥杂诗》把降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天公”身上,希望“天公重抖擞”.《病梅馆记》则让自己把解救人才使其自由发展的重担勇敢地承担起来,“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而“甘受诟厉”。

第三,从作者的情感态度上看:《己亥杂诗》表达了作者对“万马齐喑”局面的沉重叹息,对风雷激荡的社会变革和不拘一格选拔任用人才的呼唤.《病梅馆记》则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对人才的压抑、摧残,抒发了作者的愤慨痛恨。表达了以自己的个人奋斗来解除封建束缚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此外,《病梅馆记》与《己亥杂诗》虽然都堪称“声情沉烈,悱恻遒上”,但因体裁不同,在表情达意上就有许多不同。

附:《病梅馆记》与《己亥杂诗》原文

病梅馆记

清•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