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配十二哲的来历

2025-10-10 18:17:2368 次浏览

最佳答案

一、四配:

1. 子渊:复圣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岁。他天资聪明,敏而好学,能闻一而知十,不迁怒于人,不犯两次相同的过失。他安贫乐道,怡然自乐的态度始终如一。孔子认为他是得意弟子,《论语》中多处称赞他,本是最理想的孔门道统继承人,因先孔子而死,由曾参接替。

2. 子舆:宗圣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六岁。他天性至孝,家境贫困,靠劳力为生。虽然资质不很聪明,但能领悟孔子的一贯道理,传述孔子忠恕之道,以教授子思。

3. 子思:孔伋,字子思,父名鲤,祖父孔子曾直接教过他,为曾参弟子,独能传授孔门心法。受困於宋,作《中庸》。《中庸》是儒家人生哲学的名著,论心性多精语,宋明理学家奉为圭臬。子思周游讲学,到过宋、卫两国,得到时君的尊重。他家贫,解释富贵的真义:不取於人谓之富,不辱於人谓之贵,不取不辱可以算是富贵。他阐述高官厚禄,不足以钓饵君子,痛斥阿谀求荣的不当,惟德高和寡,未能见容於世。后世称为「述圣」。

4. 子轲:亚圣孟轲,字子轲,战国时邹国人,即今山东省邹县。生於周威烈王四年(即西元前三七一),先世为鲁国公族,父名激,早殁,由母仉氏抚养,以孔伋为师。孟子学成之后,为儒家的传人。其生卒年月难以详考,享年八十以上。

二、十二哲:

孔庙祀典原先有「十哲」,根据《论语》「从我於陈蔡间」一章中的弟子而名。后来,颜子配享,补上曾子,曾子配享后,一说补上朱熹,一说补上子张,又嫌遗漏有若,最后补上子张、有若和朱熹,由「十哲」改为「十二哲」。

1. 子损:闵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五岁。他禀性至孝,少年时常为后母虐待,冬天用棉絮做衣服给亲生的两个儿子穿,用芦花做衣服给子骞穿,使他冷得无法替父亲驾车。他父亲知道此事,要把后母赶走,子骞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遂感动,待他和两个亲生儿子一样。

2. 子耕:冉耕,字伯牛,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少孔子七岁。曾任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在患有恶疾时,不愿见人。孔子於其病危时,特地去探望他,从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边叹息边说:「死,是命中注定的啊!可是这样的人怎麼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怎麼会害这样的病啊!」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