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潮汕地区过年有什么风俗?
最佳答案
潮汕春节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潮汕地区过年的一些主要风俗:
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潮汕人称之为“过年”。在这一天,人们忙碌地准备各式各样的年货:家禽、肉类、鱼类自不必说,新衣、家具、器皿也是必备的。此外,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为吉祥的象征,是迎送亲友的佳果。传统的潮汕家庭在这一天,男子必新理发,女子则有“挽面”的习惯,现代女性多选择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的日子,从这一天起,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称为“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着手制作各式各样的粿品。除夕日,外出的人们必须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除夕夜,全家围坐在炉边吃团圆饭。饭后,长辈会给晚辈分发“压岁钱”,寓意着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运。除夕夜,农家会确保水缸装满水,米缸装满米,灯火长明,以祈求新的一年好运连连。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日,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清晨,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的大桌上摆满了大吉(柑桔)、青橄榄和精美的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一天,多数家庭选择吃素,至少早餐如此。早餐后,人们带上大吉前往亲友家拜年,互致新正如意。主人会准备大吉和槟榔(现代多用青橄榄代替)款待客人,共品工夫茶,客人则会送上大吉,祝愿主人吉祥如意。
年初一的早晨,许多舞狮队和英歌队会敲锣打鼓到各家各户拜年,主人则会燃放鞭炮迎接。此外,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称摇钱树)或手持写有“招财进宝”等吉祥话语小红纸的人家,以及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的人挨家挨户贺年,讨要赏钱。初二、初三,乡村圩镇会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如演潮剧、山歌剧、皮影戏,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游行表演。现代还会放映电影、比赛球类、举办书画展、猜谜语等活动。
吃团年饭是潮汕春节的重要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在除夕准备丰盛的团年饭。团年饭意味着全家团聚,即使是已故的老祖宗也不会被忘记。饭后,长辈会给晚辈分发“压岁钱”,而能挣钱的晚辈也会给长辈钱,这钱要巧妙地放在利市包中或用红纸包裹。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辈会给晚辈分发压岁钱,而晚辈也会给长辈钱。这些钱不能直接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起来。这被称为“压肚腰”,意味着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拜年和送大桔是春节期间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初一早,人们起床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然后才去拜访问亲朋好友。潮汕有句俗话:“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意味着越早拜年越能表达诚意。拜年时,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桔的谐音是“大吉”。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会带着丈夫和孩子们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时,会带上一大袋饼干、糖果分送给邻里乡亲。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她们不在同一天回来,那么就要分别拜年,礼物虽少,但情意深厚。
潮汕人在春节期间有许多禁忌,正月初一被视为新的一年运势的预示,因此“禁忌”特别多。在言语上,避免使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破”、“坏”、“没”、“死”等。也忌讳婴儿啼哭,因为这被认为是“没头彩”,预示着疾病和不幸。在行为上,要小心谨慎,不打破杯盘碗碟,如果不慎打坏,现在已经不太讲究。打扫卫生也慢慢被接受,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人往,确实需要打扫。此外,正月初一不许债主上门讨债,也不宜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因为这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忌讳死亡和丧事,因为这会给家庭带来不祥。同样,忌讳理发,因为这被认为是与丧事联系在一起。也忌讳杀生,因为这可能导致各种灾难。在饮食上,严禁吃药,否则可能导致全年疾病不断。初一早餐忌吃荤,有勤俭持家的寓意。
以上就是潮汕地区过年的主要风俗习惯,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潮汕人民的传统美德,也富含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