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化学中考必考知识点

2025-02-15 14:03:3475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而物理变化则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这些性质无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观察到。化学性质则是在化学变化中体现的,比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而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净物组成,每种物质都保持原有的性质。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而化合物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氧化物是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离子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离子的关系:在离子中,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但不等于核外电子数。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如A+B=AB。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如AB=A+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如A+BC=AC+B。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如AB+CD=AD+CB。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包括:“写”、“配”、“注”、“等”。酸碱度的表示方法是PH值,PH值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PH值小于7时呈酸性,大于7时呈碱性。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包括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左边的金属活动性越强,可以置换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的该金属,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金属则不能。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