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罗文新发现

2025-02-15 16:30:15101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季羡林讲述自己在耄耋之年向科学进军的情况,提及自己在德国期间,原本不想再学习其他语言,因为已学了许多,超出了自己小脑袋瓜的负荷能力。然而,西克教授的火一般的热情迫使他学习了吐火罗文A焉耆语和吐火罗文B龟兹语。

当时,季羡林写了一篇文章,回国后,由于缺乏资料,只好忍痛与吐火罗文告别,几十年没有碰过。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新疆焉耆县七个星断壁残垣中发现了吐火罗文A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新疆博物馆的负责人亲临寒舍,请求他解读该文本。虽然季羡林没有信心,但最终答应尝试。结果,季羡林的运气非常好,仅仅翻了几张,书名就已经赫然出现:《弥勒会见记剧本》。他大喜过望。

在完成《糖史》的冲刺后,季羡林立即向吐火罗文进军。他根据回鹘文同书的译本,整理并理清了吐火罗文本的头绪,陆续翻译了一些文本,有的用中文,有的用英文,但译文间存在一些错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季羡林集中精力,将全部残卷翻译成了英文。他邀请了两位国际上公认的吐火罗文权威学者帮助他,一位德国学者和一位法国学者。法国学者补译了一段,其余的97.8%以上的工作都是由季羡林完成的。即使他再谦虚,也可以说,中国在当前国际上吐火罗文研究的最前沿上,已经占据了位置。

扩展资料

Tocharian language,原始印欧语言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20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发现了这种语言的残卷。后经考释,此语言有东西两种方言,习称吐火罗A(焉耆语)、吐火罗B(龟兹语)。所使用的字母是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时间可能在6~8世纪之间。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