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春笔记

2025-02-28 05:21:479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春》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重点篇目,常被教师精讲细磨。其文刻画细腻,情感真挚,文辞赋予质感,丰厚而饱满。细读《春》,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又似一首旋律优美的曲子,还如同一首诗,其绘景艺术特色鲜明,值得细细品评。

景之于人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文人的笔下,景物却可以焕发奇异的生命。文人以体肤感受景之态,以心灵感应景之情,从而使景物在文字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写景的散文很多,但如何才能让景色可感、可品、可回味呢?我们可以沉浸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细细品赏其文写景之妙笔。《春》中的景物描写,不仅画有形之景,绘有情之景,还话有声之景。

辞尽其形,使“字面儿的影象引起人们奇丽的感觉;这种影象所表示的往往是珍奇、华丽的景物,平常人不容易接触到的,所谓‘七宝楼台’之类。”

浓墨重彩绘精致之景,近景或特写,看得清景的样貌,听得到声响,闻得到气味,尝得到味道,可以因细切而亲切,可以绘其纹理,刻画出细节之美。如《春》中描述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花――有色(红、粉、白)、有声(赶趟儿的热闹)、有味道(甜)。

“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有温度、有柔度、有湿度,还有混杂的特有的气息。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春雨――有密度(牛毛)、粗细度(细丝)、光亮度(花针)、角度(斜)。这些物理属性都以形象可感的语词展现,自然恰切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

轻描淡写绘辽远之景,远景,远望而得,轮廓大概,影像隐约,虽无近景之细致,必得境界之特立,形成或简约或朦胧之美。如:遥望雨打屋顶“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景象朦胧却别有韵味。

虚实相应绘错觉之景,高处俯视可望“众山小”,这景无需细描,只将粗略的感受直接勾画出来便是真实的“错误”之美的再现。如:“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远远的望去,不局限在一点,便瞧得见“一大片一大片”的草晕染的“绿”。这些,不是近观可得的。远眺而朦胧所见的错觉却也是实实在在的,着实可引人共鸣。

当然,错觉的产生也会因人而异,如“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那满是果实的花树便是作者的错觉,也是联想,由花的甜香引发的对满树果实的憧憬,也更令人倍感花的娇艳。

虚实相应,联想非实在的景,却极可引人入胜。正如沈复《闲情记趣》中所描述的“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