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伊藤博文从攘夷到尊王的转变过程
最佳答案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伊藤博文出生于长州藩熊毛郡束荷村,原名利助,后改名利介等。他的父亲林十藏原本务农,后成为伊藤武兵卫的养子,博文也因此进入伊藤家,生活艰辛。幼时的博文是个顽童,因家境贫困,被人称为“饿鬼大将”。
16岁时,博文开始服兵役,守护边防。回到长州后,他加入了尊王攘夷的运动,与志士久坂玄瑞、高杉晋作等一同行动。1862年12月,博文参与了品川御殿山英国公使馆的袭击行动,表现出强烈的攘夷热情。然而,经过英国留学的经历,他认识到盲目攘夷不足以救国,主张开国学习西方以实现倒幕大业。
1863年回国后,伊藤博文力劝藩主放弃攘夷,转向恢复王政。当幕府讨伐长州时,他支持改革派,参与了倒幕联盟。1866年,萨、长两藩结盟,伊藤准备参战,反对幕府。在与幕府的斗争中,伊藤的角色逐渐转变为“开国进取”的倡导者,他的思想和行动推动了日本历史的转折点。
1867年,朝廷发布讨幕密诏,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提出“大政奉还”,标志着封建体制的终结。伊藤博文在此背景下被任命为外国事务交涉员,后担任多个职务,积极参与新政府的外交和行政工作,成为明治维新初期的重要人物。
扩展资料
伊藤博文,日本近代政治家,长洲五杰,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日本第一个内阁首相,第一个枢密院议长,第一个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不过从本质上上说,他在日本统治集团里还算是文治派。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