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生理学,消化名词解释
最佳答案
1. 消化:这一过程涉及将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在消化道内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消化分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方式,是食物被吸收的必要条件。
2. 吸收:食物在消化后形成的可吸收成分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这是机体获取能量和构建材料的重要途径。
3. 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能自动产生缓慢的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称为慢波。这些电位波动决定了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以及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
4. 胃的容受性扩张: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胃底和胃体(尤其是头区)的舒张,这称为容受性舒张。它有助于胃更好地完成食物的容纳和储存功能。
5. 胃排空:指胃内食糜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入胃后大约5分钟开始排空,这个过程是间断性的,并需要数小时(混合食物约需4~6小时)才能完全完成。
6. 肠-胃反射:指十二指肠壁上的感受器受到食物中化学成分(如酸、脂肪)和机械扩张等刺激后,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胃的运动,减缓胃排空和分泌。
7.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和胃黏膜的碳酸氢盐共同构成,既有润滑食物的作用,也能有效防止食物对胃黏膜的摩擦损伤。
8. 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经胆道进入小肠发挥作用后,约95%在回肠末端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返回肝脏再合成胆汁的过程。
9.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活动,如切割、磨碎、推送食物,使其变小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但食物的化学本质并未改变。
10.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活动,对食物进行切割、磨碎、推送,使其变小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食物的化学性质在此过程中发生改变。
11. 分节运动:主要由环形肌参与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有助于食糜与消化液的混合,增加小肠黏膜与食糜的接触面积,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同时推进食糜的进程。
12. 内因子:由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防止消化液对维生素B12的破坏,并促进其在回肠末端的主动吸收。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