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候的“宦官”是什么意思

2025-03-14 07:37:2170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在中国古代,"宦官"是指那些被强制阉割后失去性能力,专门为皇帝、皇族服务的官员。"宦"字源于星象,象征着皇帝身边的重要人物,因为他们负责守护在帝座西边的宦者四星。这一群体的别称繁多,包括阉狗、阉人、宦者、内官、内侍、内监等。最初,太监作为官职名称,源自唐高宗时期将殿中省改为中御府,由宦官担任太监和少监。此后,太监逐渐成为宦官的通称,无论隋唐的大监(有时写作太监),还是明朝内廷的十二监,其主要官员均为阉人。清朝开始,所有宦官都被称作太监,宦官与太监的概念逐渐重叠。

阉人的来源多种多样,可能是因贫困、被俘为奴、犯罪或被贩卖入宫。在宫中,大多数宦官地位低下,只有极少数能在帝王身边获得信任,掌握大权,如赵高和东汉的十常侍。唐后期,宦官甚至掌握了军权,对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朝的明太祖为了防止宦官干政,立下铁牌严禁宦官干预政事,但效果有限。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现象再次抬头,清朝初期虽然有所限制,但封建体制下“宦祸”问题始终难以根除,直至清朝末期,这一问题再次显现。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