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第八章讲了什么

2025-03-17 16:45:4311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置身事内第八章讲的内容如下:

经济发展早期,市场不完善甚至缺失,政府能力于是成了市场能力的补充或替代。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资本市场和法律体系远远谈不上健全,民间财富也极为有限,社会风气也不信任甚至鄙视民营企业和个体户。这些条件都限制了当时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行方式。所谓“举国体制”也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罢,在很多方面并不是中国特色。

今日的很多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也曾是落后国家,大多也经历过政府主导资源调配的阶段,但这种方式,与市场互动和协调的方式也都不同。本书阐述的“地方分权竞争+中央协调”或“官场+市场”的模式,属于中国特色。

并不是所有的政府干预都能成功。以工业化进程中对“幼稚产业”的贸易保护为例。有的国家比如韩国,在抬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企业的同时,积极提倡出口,以国际市场竞争来约束本国企业,迫使其提高效率,并且随着工业发展逐步降低乃至取消保护,最终培育出一批世界级的企业。

但也有的国家,比如拉美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对“幼稚产业”的保护难以“断奶”,形成了寻租的利益集团和低效的垄断,拖累了经济发展。我国既有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杰出企业,也有骗补和寻租的低效企业。这种结果上的差异,源于各国和各级政商关系的差异。所谓强力政府,不仅在于它有能力和资源支持企业发展,也在于有能力拒绝对企业提供帮助。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场机制已经相对成熟,法治的基础设施也已经建立,民间的各种市场主体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源,市场经济的观点也已经深入人心,此时若仍将资源继续向政府和国企集中,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投资、融资、生产都需要更加分散化的决策。

市场化改革要想更进一步,“生产型政府”就需要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第七章讲过,要调整经济结构失衡,关键是将更多资源从政府和国企转到居民手中,在降低政府投资支出的同时加大其民生支出。

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目前的土地和户籍改革都承认了这种不可逆。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冲击,回到乡村可能是权宜之计,但不是真正有效的长期缓冲机制。还是要在城市中建立缓冲机制,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让人在城市中安居乐业。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