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李严历史评价
最佳答案
在三国时代的政治舞台,李严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行为引起了后世的广泛讨论。诸葛亮对李严的评价颇为严厉,他在《诸葛亮公文上尚书》中提到李严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狭情志狂,若无天地。诸葛亮认为李严的所作所为已经触及到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其恶劣行径对朝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陈寿在《季汉辅臣赞》中评价李严为性自矜高,而在《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则提到李严以干局达,但其举措和规矩,往往导致自身招来祸端。陈寿的评价显示,李严的个性和行为在当时社会中引起了诸多争议。
三国志中的形象描述也反映了李严的个性特点。在《三国志·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中,陈震形容李严“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这说明李严在当时社会中被视为难以接近和亲近的个性。《太平御览》引《江表传》中提到“难可狎,李鳞甲”,进一步强调了李严的个性特点。
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提到李严作为太守,是自汉以来少见的显赫人物,这表明李严在蜀汉政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季汉辅臣赞》中,杨戏评价李严,认为他接受遗命,预闻后纲,却不陈述意见或建议,而是制造了异端,斥逐当时,最终因自己的行为导致事业的失败。这表明李严的决策和行为对蜀汉政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李严在三国时期的政治生涯中,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行为,对蜀汉政权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尽管他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能力,但他的自私、阴险和不以国事为重的行径,最终导致了他自身的失败和负面评价。这些评价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李严在历史舞台上的形象,以及他与同时代人物之间的互动。
扩展资料
李严(?-234),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延误押运粮草,为推卸责任而阻挠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