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来蹦迪的人都喜欢用小号?

2025-03-18 10:45:1770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昨天与朋友交谈时,我被一件完全震惊了的事情。起初,朋友提到了“某某某”,他说那是他的投资人,并表示曾在电音节上见过他,还与他一起玩得很开心。然而,我对“某某某”这个名字毫无印象。朋友解释了另一个名字“某某某”,这个名字我有印象。那是一个非常帅气的男孩,他一直戴着一副耳机挂在脖子上,戴着一副墨镜,金色的刘海,很像《问题儿童都来自异世界》里的逆回十六夜。他性格开朗,我们一起喝酒、讨论女孩,当时我误以为他是个00后的弟弟。朋友告诉我,那其实是个80后的金融圈大佬,我认识的“某某某”是他的小号名字。

我惊讶于他如何保持如此年轻的外表。朋友解释说,他白天穿着白衬衫和西装,西装革履地去上班,与各种老领导开会。而到了晚上,他却切换成小号,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去夜店玩。小姐姐们只觉得他是弟弟,直到凌晨四点才回家,早上十点起床,又换一副面孔去上班。我被这令人震惊的“双面身份”震惊,但金融圈中这类现象其实很常见。

举个例子,高盛的CEO David M.Solomon,年薪高达230万美元的金融巨子,在晚上则会以DJ D-sol的身份出现在地下夜店。再如幻音国际,这是国内最大的网红DJ孵化公司,旗下艺人如Tracy、Umi、温甜甜等,只要常去夜店,就一定能看到他们的演出。公司老板浩然的主业也是金融,但他通过参加各大海外音乐节,迷上了电子音乐,后来创立了这家公司。然而,他并没有用小号蹦迪。

事实上,我身边专门用小号蹦迪的金融圈男生不计其数。他们经常会切换身份,有时在小号上吐槽遇到的下头事,为我提供推文素材。在讨论区块链时,他们会说稍后会发给我一些东西,从大号上。对于体验“两种人生”,大部分用小号蹦迪的男生都为了更好的当海王,例如我问了身边三个朋友,他们分别给出的理由是:我是渣男,为了养鱼;现在不是很流行投稿、曝光吗?用大号怕不小心丢工作;不装逼、炫富泡不到妹,但在大号上发那些东西,我怕朋友、客户觉得我装逼,所以我只能注册个小号。

当然,这三位都是典型的渣男,其中两个在投行工作,另一个在券商。我好奇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蹦迪的同学毕业后进投行、大厂、券商反而开始跟我聊起蹦迪。有一次,我一个做VC的同学约我晚餐,他最终只是为了问我一个问题:他最近认识了很多爱蹦迪的家族企业富二代,他应该怎样认识天菜?起初我认为这是一种趋势,也许是应酬的年轻化?场景更多从饭局、夜总会变成了夜店。也有人认为,夜店的效率更高,相比于夜总会喝更少的酒,与客户更好地搞好关系,自己也更开心。然而,我也认为这可能是这些行业人才济济,每个人都毕业于世界名校,头脑聪明。你很难仅凭工作能力上位,反而蹦迪成为了一件弯道超车的方式,毕竟最好的客户永远是那些人傻钱多的,没有什么比蹦迪更快和他们搞好关系的方式了。

我最近看了一部美剧《人生切割术》,讲述了公司会给员工在大脑植入一种芯片,员工上班和下班的人格与记忆完全分离。上班时无情工作,下班后享受生活,无需担心领导半夜突然微信Call你。很多人都希望有一个“第二人格”,比如我高中在衡水中学念书时,总会幻想自己能诞生出一个第二人格。我想象的是一个冷酷无情、充满理智的人格,专门帮我应付作业和考试,放假和休息的时间则由我的主人格,那个懒惰、拖延且爱玩的我去享受。这种方法确实有些用处,我不认为我真的精神分裂出了多人格,但至少在长期的训练和习惯下,我诞生出了两种不同的状态。每当我受挫、面对复杂的东西去处理,并为此感到痛苦时,我总会在脑海中对自己说话,“好的,现在把一切东西都交给我”,我会感觉自己获得了另一种状态去处理工作。公众号广告这件事,正常来说应该跟日常推文夹杂着发,比如发两篇日常,发一篇广告,这样读者会更能接受。然而,我是一个非常懒惰、拖延的人,我总会把所有工作拖到最后一天。经过连续一周的派对、玩电子游戏、看剧、看小说后,我会尝试着催眠自己,将自己置入一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冷静地罗列好所有要做的事情,然后坐在电脑前,把七八篇文章全部写完。至少我是这样逃避工作带给我的痛苦的,所以我还是蛮喜欢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自己的。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