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小学数学一年级该怎么教?
最佳答案
一、课前谈话
根据班级平时的奖励措施,如:表现好的奖红花,10朵红花换一个金苹果。我和学生轻松地聊了起来。
“今天上课认真,发言积极的小朋友,希望老师奖什么?”
“红花和金苹果,你更喜欢什么?为什么?”学生兴奋地说:“我喜欢金苹果,因为一个金苹果相当于10朵红花。”
二、创设情境“小朋友,你们成为小学生后,爸爸妈妈非常关心你们的学习,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学习用品。”教师边说边拿出一个放了许多铅笔的笔筒,“猜猜,这里有几枝铅笔?”“10枝”、“14枝”、“19枝”等,他们猜得兴趣盎然,神采飞扬。然后运用数数来验证,结果是12枝。再次猜另一个笔筒的铅笔枝数,又一次数铅笔枝数,结果是20枝。[从猜测到验证,让学生感到数数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样既了解学生的起点,初步感知数的相对大小,又体验到1枝1枝地数,数得速度慢、麻烦,引发学主动探究的欲望。]三、自主探究1.摆小棒,感知“十”。 [在比较中,学生领悟到10根扎成一捆可以使数数显得方便,并初步渗透十进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重新摆12根小棒,学生在引导下,扎好小棒后,边看边说,一捆是(10)根,就是10个一,一捆有(1)个十,那10个一是这捆,1个十也是这捆,那么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小棒,直观演示操作,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理解10个一1个十。]2.摆小棒,说组成。师摆小棒,生说组成;生摆小棒,生说组成;学生看数,在头脑中摆小棒说组成等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从而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3.看直尺,理解数的顺序、大小。借助直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数(顺数、倒数),更深入地认识11~20各数。“看到这把直尺,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地开放地畅所欲言,如17比16大1,19的邻居是18和20等。可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学生通过读数,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20以内各数。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20以内的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四、实践运用1、“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我用过这些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如:整体认读音节16个,我的学号是15号,我们组有12人,一盒水彩笔18色,今天是10月20日等。[搜索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充分感受数的意义,让学生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快乐。] “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你红花本上的红花,圈一圈,画一画,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朵红花?”[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目的是运用1个金苹果换10朵红的事实,进一步深化十进制的概念,但每次的执教中时间总是显得仓促,效果不佳。]五、课堂总结教学反思:(1)亲历建模过程,建立数感(2)重视实践应用,形成数感(3)激励猜测验证,发展数感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教师,有责任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