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古代汉语中 见 一般有哪两个意思
最佳答案
古汉语中的“见”字
1、名词,读(jiàn)。相当于“见解”、“看法”。
例: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失街亭》
2、形容词,读(jiàn),旧读(xiàn),有“现成的”意思。
例:良田渐废,见谷日少。 《三国志 孙休传》
3、动词,读(jiàn)。因文释义,可释为现代汉语的“召见”、“接见”、“请见”、“往见”、 “看见”、 “遇见”、“见过”、“看到”、“看”等。
例:于是入朝见(请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秦王坐章台见(接见)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读(xiàn),同“现”,相当于“现露”、“表现”等。
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战国策·燕策》
靡不毕见 《屈原列传》
5、副词,
(一)时间副词,读(xiàn),相当于“现在”。
例:姓蒋,名干,字子翼,见为帐下幕宾。 《群英会》
(二)范围副词,读(jiàn)有称代作用,但只限于称代第一人称。
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兰芝初来时,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
6、助动词(能愿动词),读(jiàn),用于动作行为发于他人而及于自身。可译为“被”、“受”、“得到”等。有时与“于”配合作“见……于”,“见”表示被动,“于”字只是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引进而已。这里的“见”虽可译为“被”,但与现代汉语的介词“被”不同。现代汉语的介词“被”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果“被”没有主动者,可理解为省略了主动者。然而古汉语中助动词“被”加在它动词之前,只表示它动词的被动性。“见”后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果需要主动者出现,必须用“于”字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引进。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