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先艾乡土情结

2025-05-05 14:59:178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新文学作家群体中,贵州作家的身影稀疏,蹇先艾则如一颗独特的孤星。他的创作中深深烙印的“贵州情结”,成为了他个性和价值的重要标志,对于理解他的艺术世界至关重要。尽管蹇先艾生于四川越隽,1915年才随父亲回到贵州遵义定居,但他的创作生涯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度过,只有短暂的4年多时间在贵州度过,且多是在家中读书,与社会接触有限。这种异乡的孤独与早年的丧亲之痛,成为了他创作的初始动力,贵州成为了他“追忆童年”的象征,如《朝雾·序》所言。

1928年,蹇先艾返回家乡结婚,这次回归促使他对贵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他的创作视野和题材,他的小说作品在1928年至1937年间展现出更广阔的社会深度,真实反映了贵州地方社会的风貌。从抒情风格转向写实,《盐巴客》和《贵州道上》等作品成为了他乡土写实的代表作。

然而,蹇先艾并非对这片土地保持纯粹的旁观者视角。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心的经历,使他带着现代知识者的审视眼光看待家乡,既带着对封闭落后的批判,又饱含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这种矛盾在作品中体现为对乡土的“在”与“不属于”的复杂关系,反映出现代知识者面对乡土的普遍感受,乡愁中夹杂着对家乡的矛盾情感,既怀旧又带有讽刺意味。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乡土叙述,每一种都深刻揭示了现代知识者与中国乡土的复杂互动。尽管身处异乡,蹇先艾的乡情依然强烈,但这种乡愁并非单纯的乡恋,而是包含了对家乡和自我身份的深刻反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

扩展资料

蹇先艾(1906-1994),遵义老城人。笔名罗辉、赵休宁、陈艾利、蔼生等。幼年在遵义读私塾,出生清末名门,自曾祖父始,累代皆有功名。祖父官至道员,清同治八年(1869年)奉办“遵义教案”有功,加赏布政使衔。父蹇念恒,举人,曾任今越西等县知县。蹇先艾的短篇小说集有《朝雾》、《一位英雄》、《酒家》、《还乡集》、一《踌躇集》、《乡间的悲剧》、《盐的故事》、《幸福》、《倔强的女人》,散文集有《城下集》、《离散集》、《乡谈集》、《新芽集》、《苗岭集》,约350万字,新诗近70首。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