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烛夜读原文

2025-05-09 14:34:04118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晋平公年事已高,七十岁的他向著名音乐家师旷发问,表达了对学习的渴望,但又担心年龄太大。“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面对平公的疑虑,提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建议:“何不炳烛乎?”他并未直接反驳平公,而是以烛光作比喻。

师旷进一步解释说:“盲臣岂敢戏其君?我听说,年轻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的太阳,充满生机与活力;壮年时好学,则如正午的阳光,明亮耀眼。而老年时即使如烛火般微弱,其光明亦胜过在黑暗中摸索,老而好学,不也是一种明亮的指引吗?”师旷的言论,将学习的价值与不同阶段的对比鲜明地展现出来。

平公听后深以为然,赞叹道:“善哉!”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有求知的热情,都能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学习是不分早晚的。炳烛夜读,不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鼓励人们珍惜每一分光阴,不断追求知识的光芒。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