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里阳秋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2025-05-27 09:40:3385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成语解释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出处《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例句胸中褒贬,曰~。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事物譬类》

语法偏正式;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词语解释

[criticize mentally] 表面上不作评论但内心里有所褒贬。“阳秋”即“春秋”,晋简文帝(司马昱)母郑后名阿春,避讳“春”字改称。这里用来代表“批评”,因为相传孔子修《春秋》,意含褒贬

桓茂伦云:“ 褚季野皮里阳秋。”——《世说新语》

引证解释

同“ 皮里春秋 ”。 晋 简文帝 皇后名 春 , 晋 人避讳,以“阳”代“春”。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桓茂伦 云: 褚季野 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

宋 欧阳修 《上胥学士偃启》:“裹阳秋於皮里,不言备乎四时,吞 云梦 於胸中,兼容尽於一介。”

清 龚自珍 《调笑令》词:“烹茗,烹茗,闲数东南流品。美人俊辩风生,皮里阳秋太明。”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