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张会讲树立了怎样的治学方式?

2025-07-01 18:18:18121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岳麓书院修建完成后,刘珙聘请胡宏的得意门生张栻主持教事,彪居正任主管。胡宏的其他弟子也纷纷到岳麓书院授徒讲学。从此,岳麓书院成为湖湘文化的活动中心。也就是在同一年,诗人刘珙在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期间又修复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修成后,由张栻主持书院教事。在张栻主教期间,岳麓书院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教育宗旨的转变。张栻旗帜鲜明地反对以应付科举考试为目的,反对以汉唐的传注经学为教学内容,而提出书院应教育培养一种能“传道济民”的人才。教学方法的转变。南宋以前,岳麓书院传习传注经学和文辞章句,以应付科举考试。这种教学内容决定了书院的教学方法不过是诵习辞章之类的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张栻主教,岳麓书院的教学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四方来学之士得以传道授业解惑焉”,相应地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和多样化。机构功能的变化。北宋期间,岳麓书院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主要是实现其教育功能。张栻主教书院之后,除了继续实现其教育功能外,又使它增加了学术研究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张栻和学生一齐讨论学术上重要的、疑难的问题,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其他不同学派的学术大师也在书院展开学术讨论,即会讲。

岳麓书院的这一系列特色,使它能够迅速成为闻名全国的学术基地,为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湖湘士子闻风,纷纷来此研习理学。这样,发端于衡山的湖湘学派又大盛于长沙岳麓。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主要基地后,它的办学规模、成就和影响进一步扩大,并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南宋岳麓书院的蓬勃发展,还与另一位著名理学家的讲学联系在一起,那就是朱熹。朱熹是南宋一位具有广博学问和深厚文化素养的学者,他的研究涉及哲学、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佛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特别是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包括天理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论、持敬说在内的精密的理学思想体系,他的《四书集注》成为后世科举必读之书和标准答案。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有两次,一次是1167年的朱张会讲,一次是1194年的改建书院。1167年,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崇安来岳麓书院讲学。朱熹当时就是一名颇有名望的学者,来听讲学的人很多,盛况空前,以致“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开创了岳麓讲学的风气。朱熹和张栻讨论学术问题十分热烈,他们“举凡天地之精深,圣言之奥妙,德业之进修,莫不悉其渊源,而一归于正大”。尤其是对“中和”、“太极”、“仁”等理学中的一系列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谈得兴起时,两人竟通宵不眠。经过反复的切磋论辩,两人在“太极”等一些问题上的见解趋于一致,双方都得到很大的启发与收益。在此期间,两人还举行了公开的辩论会,这就是著名的“朱张会讲”。朱张二人坐在岳麓书院的讲堂之上,就“中和”、“太极”等问题进行公开探讨,众学生则坐在下面旁听。这是一次真正的绝世高手的过招,仅凭只言片语,便触发风云涌动。同时,这更是一次创举,体现的是“疑误定要力争”的追求真理的精神。于是,“朱张会讲”引来人们极大的兴趣,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

“朱张会讲”所展开的“中和之辩”,以朱熹接受湖湘学派的“性为未发心为已发”、“先察识后持养”等观点而结束。但会讲的影响力,却绵延几个世纪。“朱张会讲”之后,四方学生接踵而来,致使岳麓书院名扬天下。

同时,此次会讲纠正了此前湖南的文风。据言,当时湖南学者文字“辞意多急迫,少宽裕”,“全无涵养之轼”,而会讲之后,湖南人始知摒弃上述之不足,努力学习别人之所长,才“归于平正”。

更为重要的是,“朱张会讲”树立了自由讲学、互相讨论、求同存异的典范。这样的治学方式,值得推崇和借鉴。两人的观点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因此朱张会讲闻名遐迩,传为佳话。

朱张岳麓会讲还开创了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会讲的教学形式,体现了书院内各学派“百家争鸣”的特色,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