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朱元璋是什么样的人
最佳答案
太祖朱元璋,字国瑞,生于1328年,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年轻时曾入寺为僧。1352年率众投红巾军,参加元末的农民起义,攻下南京后运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壮大军力,前后击破陈友谅,张士诚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建元“洪武”。
朱元璋称帝后半年,北伐军攻克大都,元亡。统一全国后,朱元璋采取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措施。改革中央的地方的行政机构。废除丞相制,设立六部,直接由皇帝负责。调整军事机构,推行科举制度,加强法制。加强了皇帝的统治。
朱元璋称帝后,开始大肆诛杀有功之臣,并大兴文字狱。对明处文化思想起了严重的束缚作用。
朱元璋在位31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明太祖
明太祖(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本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日,投郭子兴部下,子兴见元璋状貌奇伟,异于常人,遂留置为亲信兵,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兴大喜,署为镇抚,复将养女马氏给与元璋为妻,后为高皇后。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时韩林儿出诏封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儿势盛力强,可利用以成帝业,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九月,郭天叙、张天佑二人皆战死,于是郭子兴部将尽归太祖。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张士诚遣将吕珍围安丰,杀刘福通。韩林儿派人告急于朱元璋,刘基(伯温)谏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围甚急,我向奉他龙凤年号,不忍袖手旁观,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达、常遇春往援,击走吕珍,迎林儿归滁州。此时小明王已成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龙凤年号,以借题发挥。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称为吴王,建百司官属,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称云皇帝(小明王)圣旨,吴王(太祖朱元璋)令旨。二十七年俘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刘基密禀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儿南来为名,行至瓜步覆林儿舟,沉于水,遂遭溺毙。农民起义军政权灭亡。
韩林儿既死,朱元璋乃成为最高领袖。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号曰:「大明」。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代灭亡。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属中央。又创立了卫所制。为削弱将领的军权,于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见明成祖)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见靖难之役)。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五日病逝,葬南京钟山孝陵。立庙号太祖,初谥高皇帝。永乐初,加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谥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共在位三十一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创立卫所,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在群雄对峙中,巧择战机,各个击破。每战持重用兵,力避两面受敌,并适时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其军事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的辅佐,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导致明末宦官专权,民乱纷起。
朱元璋为了使江山永固,恢复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并且统领军队,以北方的九个边塞藩王统兵最多,朱棣即为其一。由于藩王的权力过大,明太祖在世时,曾有言官上书,以晋八王之乱为例,指责太祖分封的隐患。但是明太祖没有表态。至太祖暮年,诸王的兵权日盛,尤以燕王朱棣、宁王朱权为最,皇太孙朱允炆曾经忧虑,一旦祖父架崩,自己如何来制约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明太祖死后只有四年,朱允炆政权就被四叔朱棣推翻,而且朱棣一上台,就消除了藩王的兵权,至明中叶之后,藩王只有虚号,而无实权,成为一群只拿钱不干活的寄生虫,明史上说这些藩王们“一旦盗起,无以御侮,徒手就戮”。这是朱元璋封建之初所未能料到的。
他有英雄般的豪爽,也有狭隘和自私;有善良也有残忍;有正义也有险恶的阴谋;有宏韬大略又多疑多虑;总之是一个典型的多侧面的个性化人物。这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百家讲坛·明朝17帝》的作者毛佩琦认为,朱元璋是一个对历史有进步意义的皇帝,现在人们对朱元璋形成的一些看法,包括电视剧对于朱元璋本人和大明王朝都是误读了。
“长期以来,因为各种原因朱元璋的形象被大大丑化了,明朝也因此而被误读了。但是清朝康熙皇帝对朱元璋的评价却是“治隆唐宋”。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就是说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比唐朝和宋朝还要好,明朝比唐朝和宋朝还要兴隆,明朝在后世的民俗文化中被大大误读了。” 毛佩琦说。
相貌之谜
故宫遗像掩真容 奇骨贯顶面容怪
现在流传的朱元璋的相貌都是根据故宫博物院的明太祖画像而来的,据说因为画像死过不少人。为了给朱元璋画像,一些名画家被召入宫中,一丝不苟地照着皇帝本人的相貌画,最后被皇帝砍了脑袋。
后来,有一位聪明人对皇帝的脸型加以大规模的修改,着力于眉目传神,这幅不怒而威的画像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就成了朱元璋的标准像。但是现在看来这幅画像和朱元璋其实相差很远。
朱元璋的长相被《明史》形容为“姿貌雄伟,奇骨贯顶,志仪意顿然,人莫能测。”前面是说相貌,后面是说气质。但是按照现在的眼光去看,朱元璋即使不能说丑陋,至少应该也是长得十分怪异的。因此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对朱元璋的相貌都有所保留。
明教之谜
金庸小说有根源 借助明教起义军
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朱元璋被描写成一个投靠明教、最后又背叛明教的小人。这和历史多少有些吻合,但和事实恐怕相去甚远。
明教即摩尼教,杂糅了祆教、基督教和佛教的思想。在唐武则天时期就从波斯传入中国,后来被禁止从此转入地下。其教徒不吃荤,反对明教的教派和官府就把他们说成“吃菜事摩”的邪众。“吃菜”就是吃素,“摩”就是明教崇拜的光明之神。
过去的农民起义往往借助于宗教的力量。“小明王”韩林儿的祖辈以“天下大乱,弥勒下生,明王出世”为号召,以红巾为标志,成就了元末的红巾军大起义。郭子兴本是一个地主,他奉“小明王”为主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样,当年投靠郭子兴的朱元璋就和“明”这个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儒家知识分子的加入,朱元璋才开始对他的军队进行改造,和明教渐行渐远。儒家弟子刘伯温就强烈反对朱元璋在元旦时向韩林儿的御座行礼,向“邪教”下拜。
国号之谜
大哉乾元继大统 杀主自立定大明
朱元璋和“小明王”的现实关系让明朝的“明”和“小明王”的“明”难逃干系。但是后来朱元璋派廖永忠接“小明王”到应天府,在长江上凿船沉江,“小明王”糊里糊涂地断送了性命。朱元璋在完全抛弃了“小明王”后,却为何还要沿用“明”字作为国号呢?
一方面朱元璋不能完全抛弃反元起义旧部,这些人都是投奔明王的。另一方面,朱元璋以“大明”立国彰示自己才是真正的“明王出世”。
既然推倒了大元,那么新来的继任者也要享用一个“大”字,因而明朝的国号就称作“大明”。文人对“大明”的另一种解释是,义为光明,分为日、月,合则为明。这个国号也表明皇帝受命于天,与日月齐光。而民间也把朱姓和掌管“火”的官员祝融扯在了一起,火就是光明,是“天授神权”。
大明帝国CEO
走特色创业之路
朱元璋在很早就希望建立一个稳定的“管理集团”,这个大明国的CEO,在建立“大明集团”的时候就走着一条“特色创业之路”。
朱元璋的家庭成分属于乡村赤贫阶级,没有过多的社会资源可以利用。 在中国这个自古以来就缺少多元化、理性的政治理论、 信念与选择的社会里,朱元璋树立的哥们义气的榜样力量,其心理上的示范作用不可小视。
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忠告,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朱元璋对此遵循不渝,自力更生,埋头苦干的华人奋斗精神在600年前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建立职业资格认证
管理模式无师自通
虽然只读过两年的私塾,但是这个放牛娃通过自学和社会实践完成了自己从草莽英雄到帝国君主的转变。
朱元璋在全国推行了一套极有创意的引凭制度。这套制度将身份证、通行证、许可证、各种执照之类的证照熔于一炉又分别打造,对于各种职业、各种身份的活动方式及其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管理可谓细致入微。
商人有商引,盐贩有盐引,百姓外出有路引等等,可以看出在600年前,这位草根皇帝已经懂得了职业资格的认证。虽然朱元璋的动 机并非单纯的,还主要是以帝王的思维维护社会的管理稳定化,但是这种人治的管理观念在现在也并不落伍。
公开使用秘密警察
特务制度推向极端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将皇帝权威推向极端,并在未来的岁月里演化成我国的内阁——司礼监制度。从而酿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僵硬且风险极大的政治制度。
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开大规模公开使用秘密警察之先河,将我国的特务制度推向极端。锦衣卫极端的做法和制度建设,充满了高度的理想化色彩。虽然朱元璋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完美的朱家王朝,但是有违民主进程的集权统治和个人色彩还是把一项有创意的举动变成了枷锁。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