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制图六体形成
最佳答案
裴秀,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山西)人,晋武帝时期的官吏,曾任司空及宰相。他对魏国遗留的地图进行严谨校验,尤其是在“六军行进,地域变迁,山川难易,道路曲折”的考量下,他与门客京相共同编撰了中国早期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
裴秀对《禹贡》的记载进行了详尽考订,从九州的范围到具体的山脉、河流、湖泊、沼泽、平原和高原,都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精确标注。他结合历史地理变迁,详细记录了诸侯联盟地与古代水陆交通情况,对不确定的地方也坚持详细注解,绝不含糊其辞。
他的杰作是《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完整地图集,每图一丈见方,采用1:1800000的比例(即一丈相当于实际十里,一寸代表百里)。这些地图精细度极高,堪称当时最完备的地理参考。然而,这套地图集后来失传,我们仅能通过裴秀的序言——《晋书·裴秀传》一窥其“制图六体”理论的精髓。
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强调地图制作的综合性,他认为地图不仅要有图形,还应包含比例、方位、距离等信息。没有比例,无法进行实地与图示距离的比较;比例不准确,地图的精度将受限制;没有明确的方位,无法确定居民地间的实际距离;距离而无高度信息,地图无法准确反映山地的坡度。这六条原则的结合使用,解决了地图制作的关键问题,奠定了中国明代以前地图制图学的理论基础,对世界地图制图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制图六体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它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对中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贾耽、宋代沈括、元代朱思本和明代的罗洪先等古代制图学家的著名地图,都继承了制图六体的原则。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