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2025-10-10 21:27:5273 次浏览

最佳答案

《童年的消逝》是尼尔·波兹曼于1982年写就的,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电视文化极其兴盛的时代,这也是此书出版时的社会背景。这本书主要围绕两个概念展开讨论,童年和媒介。把握这两个概念是理解这本书的要点。下面我就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想。

作者在书中着重讨论的是:童年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消逝的?正如老子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没有成年就没有童年,童年的产生就在于成年与童年的区别。

而作者认为童年的产生就在于印刷机的发明。印刷机使信息的大范围传播成为可能,同时使文字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有了印刷机,要想获取信息,读写能力就成为前提,而童年和成年的区别就在于有无读写能力。在印刷机诞生之前,信息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小范围的口口相传,这时候是不会有童年的,因为儿童和成人共享同一个信息环境,没有任何区别。而印刷机诞生后,成年人具有读写能力,能够通过印刷品获取信息,而儿童不行,此时童年的概念就产生了。因此,儿童走向成年的一个重要课程就是读写能力的学习,这也是儿童教育的重点。

但是在电报乃至于电视出现以后,一切就发生了变化。电视是通过图像来传递信息,而读图的能力是不需要学习的。因此,童年的消逝是从电视的出现开始的。

当然这些只是很简单的论述。作者更重要的观点是媒介的不同,在印刷机文化的时代,书籍是信息的媒介,而在电视文化的时代,影像成为信息的媒介。二者媒介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后果。

书籍作为一个媒介,它的线性排列无疑影响人们的思维,现在我们说一个人有条理,条理这个词本身不就包含了线性吗?而它的标准化也消除了很多学科中的不确定,统一了许多符号。同时,阅读书籍本身其实也对人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它要求一个人要有耐性,懂得延迟满足。而影像这种媒介,则失去了逻辑,人们可以接受电视前后是毫不相干的,同时人们要求电视立刻马上给予视觉感官上的刺激和满足。媒介是有力量的。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不能表达出作者思想的十分之一,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原著,值得一读。书中的电视文化或许在今日看来已经过时,但是今日之短视频和书中之电视又有何区别呢?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