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苏轼惠州一绝原文
最佳答案
苏轼在惠州的《惠州一绝》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喜爱。诗中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不仅是对荔枝的赞美,也是对岭南生活的热爱。苏轼在贬谪期间,对岭南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甚至多次在诗文中提到对荔枝的喜爱。
绍圣二年,苏轼在惠州初次品尝荔枝,写下《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对荔枝的赞美溢于言表:“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此后,他多次在诗文中表达对荔枝的钟爱,如《新年五首》和《赠昙秀》等。
苏轼对荔枝的喜爱,实则反映了他复杂的情感。虽然表面上他似乎更加平静,甚至自诩愿意永远做岭南人,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患之情。苏轼曾自述其和陶诗的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然而,苏辙却对苏轼的归隐之心提出了质疑,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中写道:“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这表明苏轼内心并非完全避世,而是仍怀有对国家和民生的责任感。
在《和陶饮酒二十首》中,苏轼借汉唐故实表达了对统治者只顾享乐不顾民生疾苦的批评。诗中写道:“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这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而在《和陶咏三良》中,他更是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深切关怀:“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诗中写道:“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这表达了苏轼对国家繁荣和民生富足的深切期望。总的来说,苏轼虽然在岭南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满足,但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关心国家和民生。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