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明长城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最佳答案
长城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内边”长城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千米。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及东北三省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布局上,因地形而制塞的经验,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的创造。
长城的城墙、关城和烽火台,集中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冈陡峭的地方构筑得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
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
墙身在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125%。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
墙的结构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其类型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青砖砌墙、石砌墙、砖石混合砌筑、条石及泥土连接砖。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长城的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
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10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
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