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市声内容简介

2025-02-15 16:34:3165 次浏览

最佳答案

乡风与市声,构成了20世纪中国散文的深刻内涵。它与中国社会走出封闭,迈向现代化的历程紧密相连。随着工业城市的兴起,现代文明的喧嚣声——“市声”——在耳边回荡。然而,尽管传统“乡风”依旧,现代化的浪潮已经改变了乡土的面貌。小火轮、柴油轮的出现,不仅搅动了平静的河流,也冲击着旧有的乡村景观与习俗。在理论家与历史学家眼中,这是两种文明的对抗,预示着古老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的较量,其消长起伏将决定中国的命运。

然而,中国作家们对此有何反应?有趣的是,当作家们作为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发展进行理性思考时,他们几乎毫不犹豫地站在现代工业文明一边,对农业文明进行批判。但当他们作为作家,追求情感与美的表达时,似乎忘记了历史的评价,对依然充满“风韵”但面临危机的传统农业文明产生了赞美与怀念。这种情感倾向在描绘乡风市声的现代散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作家的这种气质上的“乡土化”决定了现代文学的基本面貌,并成为现代文学发展道路的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许多现代中国作家自称“乡下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都不同程度地“乡土化”,无法完全摆脱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这种“乡土化”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色,并影响了其发展路径。

无论称其为“乡土化”还是“恋土”情结,都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在谈论“乡风”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北京的风貌,而北京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许多人怀念的对象。老舍在谈到北京时,将其比作“家”,是“自然”与“自由”之源。郁达夫在扬州寻找田园诗意,丰子恺在西湖的变迁中感受到传统美与现代精神的冲突。这些都形成了现代散文的“寻找”模式,寻找失去的过去、童年和旧梦,既是题材也是结构,更是心态与调子。

中国作家一旦被现代化大工业城市抛入其中,他们的反应变得复杂而严峻。在描写以上海为代表的现代城市的一组散文中,他们发现了城市的贫民窟、交易所的数字游戏、赌场的瞬息悲欢,以及“上海气”的基调。尽管角度不一,否定性倾向却惊人一致。张爱玲是其中的例外,她以独特的方式感受到了现代大都市的“美”,尤其是电车的“回家”,在她看来,这是一种充满情感和温暖的声音。

面对这一文化现象,简单地将其归为“复古”或“怀旧”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它不仅涉及文化心理与审美情趣的民族性,还与人类本能的欲求紧密相关。鲁迅的分析揭示了人内心“向前”与“反顾”两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心理状态,这使得“怀旧”心理成为人性的一部分。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人类本能的角度出发,欣赏和分析作家们的作品。

收入本集中的一些散文,如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或许能帮助我们从“思乡”的角度去深入理解这一现象。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们的情感与记忆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个饶有兴味的文化现象——中国作家在快速接受外来文化观念的同时,也难以抵御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学的特色,也展现了人性中复杂而多面的情感。

扩展资料

是一本都市与乡村强烈对比的好书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