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梦李白·其二作品鉴赏
最佳答案
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
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佳句,体现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
在天宝三年的洛阳初遇,李杜二人的友谊如同深海的波涛,汹涌澎湃。杜甫深深地被李白的才华所吸引,而李白对杜甫的诗歌也赞不绝口。他们的友谊不仅仅是相互欣赏,更是相互扶持,相互勉励,共同追求诗歌的极致。
然而,乾元元年,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遭牵连,被流放夜郎。杜甫在得知李白流放的消息后,心中充满了忧虑和牵挂。他开始在梦中与李白相遇,通过这些梦,杜甫感受到了李白的悲惨遭遇和孤独感,也更加深切地理解了李白的志向和抱负。
在梦中,杜甫见到了李白。李白的外貌憔悴,头发花白,显得十分落寞。杜甫看到李白这副模样,心中充满了悲痛和同情。他意识到,李白的遭遇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杜甫通过这些梦,深刻地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和寂寞,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继续追求诗歌的极致,为李白和所有的诗人发声。
在梦中,杜甫与李白的对话充满了深意和智慧。他们互相勉励,共同探讨诗歌的奥秘,追求真善美的理想。这些梦中的对话,不仅展现了李杜二人深厚的情谊,更体现了他们对诗歌和人生的共同追求。
梦中的李白,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他的形象在杜甫的心中逐渐清晰,成为了杜甫心中永恒的光辉。这些梦,不仅让杜甫对李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更激发了杜甫创作的热情,让他的诗歌更加富有情感和深度。
李杜之间的友谊,如同流水一般,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了后世诗歌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友情,不仅体现在共同的诗歌追求上,更体现在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和支持的过程中。这些梦中的相遇,不仅是对李白遭遇的关怀和同情,更是对友谊、理想和诗歌追求的深刻反思和赞美。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