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歌曲历史背景

2025-02-26 20:42:4981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南音,作为保存在福建东南沿海的一种古老音乐,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至宋室南迁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中原移民不仅带来了中原音乐,还将其家乡话“河洛语”带至泉州,成为泉州的主流语言与音乐。南音以泉州地道方言演唱,以其独特的“上、下四管”传统乐器演奏,旋律古远典雅,歌唱者以泉腔“照古音”咬字吐音作韵,无不扣人心弦。南音的发祥地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因此海内外弦友习惯通称为“泉州南音”。

南音的源头并非南方,而是追溯至中原早已消失的古乐与“河洛语”。1983年,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赵沨在泉州调研后,认定泉州南音“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音乐史学家们发现,泉州南音传承了晋唐音乐的历史信息,积淀了历代的音乐文化特征,并存活于海内外讲闽南语的地区,成为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南音主要的演唱形式中,右边分别为横抱曲项琵琶和三弦者,左边分别为竖吹洞箫(古称尺八)和拉二弦者(宋以前称奚琴),唱者居中执拍板而歌。这种演唱形式,是汉“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遗制。

南音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与唐高宗(650-683)时的“乐调”六个谱字“思、一、六、犯、工、六”十分相近。南音五个谱字右旁加上琵琶指法和撩拍号,称为“工乂谱”或琵琶指骨谱。南音的主旋律和节奏有序,自成体系,保存了大量古代音乐信息,是一个宝库。人口迁移是形成“南音”的关键因素。历史上,中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地带曾多次发生战乱,迫使皇族、士族乃至黎民百姓南逃。泉州因其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优越,成为移民的避难所。通过多次迁徙,大量官兵先后入闽形成的移民大部分居留在泉州。宋室南迁,赵匡胤嫡系皇族在泉州一住就是147年,人口发展至3000多。中原移民不仅带来了中原音乐,还将“河洛语”带至泉州,成为主流语言与音乐,一直保存至今。南音还哺育了泉州南戏,孕育诞生了梨园戏、傀儡戏以及高甲戏、打城戏、布袋戏等戏种,这些戏种都以南音作为基本声腔。南音与戏曲的互相依存、互为滋养,形成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戏曲家族,成为闽南人在漫长农耕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

南音的传承深入人心,人们自觉地爱护它,口传心授,世代相承。海内外热心人士倾心抢救保护南音,提供可靠史料,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大量的民间手抄本也先后整理、校订,大部分已汇编出版。2009年,南音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将进一步促进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泉州南音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幸运地存活下来,成为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

扩展资料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郎君乐”、“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