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皮帽的历史沿革和传说 西瓜帽的主要质料

2025-03-05 23:10:4096 次浏览

最佳答案

一、 瓜皮帽的历史沿革

六块瓦帽,属于便帽的一种,是清朝最为普遍、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一种帽子。从小孩到老年,人人都可以戴它。这种便帽上锐下宽,以六瓣合缝,缀檐如筒,有的底边镶一约一至三厘米宽的小檐,有的无檐,只用一片织锦缎包个窄边,前端钉一个玉或翠的饰物,帽顶钉一个大红襻疙疸。俗称“帽头儿”。因其造型呈多瓣状,和西瓜皮有点相似,在民间则被谑称为“西瓜皮帽”,这大概就是“瓜皮帽”名称的来源。

《枣林杂俎》记载:“清时小帽,俗称‘瓜皮帽’,不知其来久矣。瓜皮帽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前。”这种小帽确实出自于明太祖之时。满族在服饰方面的排异性十分强烈,但这顶瓜皮帽追根溯源却是汉族的“土特产”。据叶绍袁《启祯记闻录》记载,苏州地区在顺治三年时,人们改服,官员戴小帽,士庶漫无分别,这或许是清代小帽流行的原因。

瓜皮帽,在明、清至民国时期较流行。不少人以为是满族服饰,却不知它是正宗的汉族“土特产”。其实瓜皮帽的真正发源地是南京,它创制于明太祖时期,因是用六块黑缎子或绒布等连缀制成,底边镶一条约一寸多宽的小檐,故又名六合一统帽,六合者,为天、地、东、南、西、北,意寓皇帝一统天下。满族入关以后,逐渐受汉族传统文化影响,也取瓜皮帽“六合一统”之意,加之清朝蓄辫,戴它方便,遂成为清代男子的主要便帽。因其形状与半个西瓜皮很相似,在民间则被谑称为“西瓜皮帽”,这就是“瓜皮帽”名称的来源。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农村和城市普遍流行一种瓜皮帽。清朝时期,满族老幼都喜戴一种帽子叫“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底边镶一寸左右的小檐,有的则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帽顶缀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红黑不一。在檐下方的正中钉一个“标示”,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以求美观。满族建立清朝后,要求举国百姓包括清军都要戴此种帽。南方人民怀念明朝,想起朱元璋时期,也有类似其形状的帽子,就顺其自然,把帽瓣改为六瓣缝合。相传朱元璋改为六瓣是取其“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康熙见其帽式已改,即问大臣为何老百姓改为此种样式,大臣立即答道:“现全国统一了,表示东、南、西、北、上、下一统的意思。”由此可知,人民戴瓜皮帽乃是对明朝朱元璋的一种怀念,后来一直流传下来。

二、 瓜皮帽的主要质料

清代瓜皮帽的质料春冬用绸缎,夏秋则多用实地纱,颜色以黑色见多,夹里用红,富者用红片金或石青锦缎缘其边。讲究点的人,也有在颜色和纹饰上与身上的袍褂配套穿的,正如当时《竹枝词》所云:“瓜皮小帽趁时新,金锦镶边窄又匀。”这种小帽式样很多,到清朝初年,在款式上虽然仍以六瓣合缝为之,但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

平顶大都做成硬胎,内用硬纸板为衬并絮以棉花。尖顶大都为软胎,取其便利,不戴时可折之藏入衣袋之中,日之“军机六折”。帽子又有“结子”,俗称“算盘结”,都用红色或黑色丝绒线编成,有丧则用黑色或白色。结子的大小也随时而变,一度崇尚樱桃般的小结,转而又流行大结。清末有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结子的,其结子小如豆粒,又重蓝色,戴时喜将帽子偏倾于前而半覆于额前。至宣统时,帽檐有重叠多至七八道者。

另外,为区别帽子的反正,还要在帽缘正中靠下的地方,另缀一明显的“标志”,如四方形装饰物,此为“帽正”或“帽准”。帽正的质料取决于戴帽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贵族或有钱的人,可用珍珠、美玉、玛瑙、翡翠、珊瑚、猫眼等各种名贵的宝石做帽正,更有用碧霞珠宝以炫其富贵与显赫者。一般人也可用烧篮、料器(玻璃)、小银片等为帽正。当时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八旗的纨绔子弟,为求美观,往往还要在帽疙瘩上挂一缕一尺多长用红丝绳做成的红穗子,称做“红缦”。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中,作者写安公子回家换上“一顶片金边沿鬼子栏杆的宝蓝满平金的帽头儿,脑袋后头搭拉着大长的红穗子”。可见这种帽子的式样在当时还是比较盛行和普遍的。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