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祥的人物经历

2025-03-06 02:19:298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1921年1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商人家庭,由于其父任南京张泰和堂药店经理,他日常接触到不少中药知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父母迁至重庆,次年考入当时迁至重庆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今中国药科大学)。受老师雷兴翰教授的影响,对药物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国难当头,中国民族工业深受帝国主义势力的摧残,市场上的医药几乎都是舶来品。就连从茶叶末提取咖啡因和从麻黄草提取麻黄碱,也只能进行初级加工,生产出来的粗产品以低价卖给外商,成药则以高价重新进口。这种情况,激发了他学习科学技术、建设中国自己医药工业的愿望。

1942年,他从国立药专毕业后,曾先后在当时的陆军制药研究所和大众药厂任职。1945年,他考取公费出国,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1947年,获药学学士学位。随后留在该院做研究生,在导师W.H.Linnell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维生素A的类似物研究,1949年7月,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在英国学习期间,他十分重视基本操作,并经常利用假期到工厂实习,深入了解生产工艺过程。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在解放南京的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了无理前来阻挠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使沈家祥无比兴奋,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做中国人的自豪。同年9月,他在取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后,谢绝了英国某制药公司的挽留,启程回国。

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大连科学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兼任大连工学院(现名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教授。在选定科研课题时,他从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需要出发,选择了氯霉素的化学合成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并于1951年在大连召开的全国学术会议上作了研究结果报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赞许。1946年3月上旬,他被调到沈阳东北化学制药厂(今东北制药总厂),主持氯霉素的工业试制,以应抗美援朝战争反细菌战的急需。他和他的同事们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试验成功按照我国具体情况设计的新合成路线,这是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向工业推广的第一个研究成果。 1955年夏,东北制药总厂的合霉素车间顺利投产,负责筹建中心实验室并被任命为中心实验室主任。他与合作者又完成了合霉素的旋光体分拆和合成方法的全面改造,并使新工艺于1957年推广,用于生产,因此,他被评为沈阳市先进工作者。

1957年底,去匈牙利参加社会主义国家组织的药学学术讨论会,回国后奉调去化工部华北化工设计研究分院(天津)任药物研究室副主任。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和他的同事们先后进行了维生素A1、2D、D3以及乙烯酮和双乙烯酮的工业生产研究。

1958年底,和郭鸿运等同赴苏联考察医药工业生产,历时3个月。然后,他奉命参加筹建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并从1960年起任该院的副总工程师,亲自指导和参与了以甾体激素类药物为主的一些研究课题。“文化大革命”期间,该院迁至湖南,沈家祥被下放到实验室做实验,他在当时那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完成了三烯高诺酮和前列腺素类药物的全合成研究。

70年代中期以后,他恢复了副总工程师职务,从此开始了以中药有效成分为基础的新药研究工作,并于1976年,完成了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鹤草酚的全合成。

1978年,他奉派去英国参加国际药物化学学术会议,回国后,适值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筹备成立,他奉调参加技术引进工作。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就技术政策和医药工业科研事业的发展等问题向局领导提出意见和报告,并呼吁在北京成立新的医药研究机构。

1981年2月,他被任命为中国药物科学院筹备处负责人。他不遗余力地为建立该院而四处奔波,经他多方呼吁,国家科委先是在1983年12月批准了建院方案中的第一个研究所北京药物制剂研究所的建制;随后又在1985年4月先后批准了中药研究所和生物技术所的建制。

1987年,在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国家科委批准三个单位合并成立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沈家祥被任命为该中心主任。他吸引了一大批有志者来这里从事新药研究工作。

1983年,他被任命为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参与全系统的科技决策和外事工作,进一步发挥了他作为著名药物化学家和工业化学家的作用。沈家祥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还热心于社会工作。

2024年6月15日,沈家祥和妻子陈燕娜捐出一百万元给天津大学成立“沈家祥教育基金”。谈起捐款的初衷,他表示,中国的药物研究和世界水平还有差距,过去我们主要是仿制,像西格尔教授还有更多年轻有为的科学家来到中国参与到药物创新研究中去,支持我们的研究工作。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