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检疫学术概念

2025-03-06 16:58:596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植物检疫是一种通过立法手段实施的重要措施,旨在保护植物及其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免受有害生物的侵袭。作为植物保护工作的一部分,其核心是预防外来有害生物(特别是对本地未有的)的引入、定居和扩散,因其具有法律强制性,常与法规防治、行政措施防治等概念相提并论。中国的植物检疫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制定植物检疫法规时,会依据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考虑它们的分布区域、潜在的扩散风险、主要传播途径、对寄主植物的亲和性、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原产地天敌的控制作用和随载体传播的可能性。法规会详细规定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包装材料允许进口,以及进口的指定口岸和时间。国际间的协定和贸易合同条款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列入检疫对象的通常是那些对本国主要作物构成重大威胁且难以防治的外来病虫害或杂草,即使在自然条件下不易传播,也可能通过植物繁殖材料如种子和苗木的运输而引入。确定检疫对象通常经过科学评估其危害性和经济影响,由政府正式公布。法规中有的会列出统一名目,有的则会在针对特定作物或在双边协定和贸易合同中具体说明。

扩展资料

植物检疫(plant quarantine)以立法手段防止植物及其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传播有害生物的措施。植物保护工作的一个方面,其特点是从宏观整体上预防一切(尤其是本区域范围内没有的)有害生物的传入、定植与扩展。由于它具有法律强制性,在国际文献上常把“法规防治”、“行政措施防治”作为它的同义词。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