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众还是从己的议论文

2025-03-14 11:52:3488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关于从众还是从己的议论文,范文如下:

范文一:

为了贪图便利,为了追求商品中的利润,人们一步一步跟着前人的脚步走,这就是从众心理。材料中小李在商铺10m开外堆放垃圾,假以时日,周边的居民也跟着在那个位置堆放,垃圾越堆越多,等小李想起要处理垃圾堆的时候,垃圾早已经成疯增长。

前者怎么做,后者跟着做,发展到后来一堆人跟着做,最后只会自食其果。中国式过马路,是中国人结群过马路闯红灯而从网络延伸的专有名词。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

其实,结群闯红灯更加危险,车不让人,人不让车,很容易出现交通混乱的局面。这不仅反映管理力度不强,而且更多的是国人规则意识薄弱。城市天桥,人行通道设施健全,为了贪图便利、快捷,冒着生命危险过马路、跨栏杆,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市场,它有自己的经济规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只有认识到这种现象,企业才不会亏损严重导致破产被兼并。市场如果出现一种利润高而需求大供给少的商品,就会有很多人前仆后继投入这种商品的生产。

物以稀为贵,人人都懂,反过来供给量大于需求量,自然迅速贬值。现代社会,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发展趋势,只有独树一帜,走与常人不同的道路,发展自己企业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磨难过后迎接的将是康庄大道。

人生有很多路,很多人会选择平坦、开阔,绿树林荫的路,不用花费多少力气,很容易就到达终点,他的一生肯定平平淡淡,无风无浪。

还有一条路是布满荆棘的危险丛林,没有固定的路,脚下是低洼沼泽,头顶是直插云霄的大树,这是冒险家所钟爱的,也是常人所不敢尝试的,惊险过后,苦尽甘来,过程的苦与酸,将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学着去拒绝盲目从众,你会发现精彩无处不在。

范文二:

生活中,从众效应比比皆是,但当众人行为有悖于道德之时,我们就要坚守准则,不盲从于众人;在众人皆庸庸之时,我们亦要特立独行,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坚定自我的人,是对生命负责的人。

在众人皆苟且偷生的时候,偏有一个叫岳飞的汉子特立独行,想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将精忠报国谨记心间,为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众人皆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时,偏要有个神志清醒的鲁迅,以笔为剑,直指旧社会的愚昧与腐朽。

将中华这条沉睡的巨龙从梦中唤醒……他们都处在混乱的年代,却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己之一臂之力力挽狂澜,为信念而奋斗不息。坚定自我的人,是对国家负责的人。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微子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

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独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

由此说来,他这样做难道是要博取什么吗?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我认为一个国家有像伯夷这样行事独特的人在,那些乱臣贼子就不会再有了。

范文三:

偶尔转街,看见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叫卖的人,不知怎么回事,便也急忙凑过去想看看究竟。哦,原来是卖水果的。过节,人们大包小包地买,问价格,和市场上差不多。本也想挤进去买点,可由于体力太差,终究没买成。

于是退出来,看见隔壁也在卖同样的东西,价格也差不多,便买了些。问:为什么那边那么多人?回答说:现在的人都是这样,看见别人买,觉得可能便宜或更好,便跟过去买,别人不怕吃亏我也就不怕。另一人插话道: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想想也是,当下人们有的上当受骗多了便害怕,愿意往人多的地方跑,这样就不怕受骗。因为人多嘛,总有聪明的人识破而不至于上当。所以,眼下很多卖保健品的、净水器的、药酒的、豆浆机的……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天花乱坠的人,听得津津有味,忘记身外。

这样聚的人越来越多,有时还发点小礼物,一些老头、老太太爱占便宜,便都围拢过来。再后来就是兜售一些看似好的东西。大叔、大妈已经听进了,纷纷掏腰包去买。有的人本不想买,看见买的人多了,怕以后买不到了吃亏,于是便回家去拿钱小跑回来买一大堆回家。

我认识的一位大妈就是这样,本来家境不富裕,租的人家的房子,两个儿子都还没有结婚,可她偏听信了那个吹牛的人,说衣服可以治病,延年益寿,不惜向人家借了上千元的钱买了一套。可没过多久,她便生病,两个儿子赶紧从打工的地方赶回家,花了上万元的医药费。

等她病好了,儿子说:这衣服是骗人的。她才把衣服扔了。有人问:你当初就不该买。她说:看见人家都买,我怕以后买不到能治病的衣服,所以也买了;当时穿着挺好的,谁知是骗人的。这个大妈就是从众心理,觉得别人都买的,我为什么不行。

当下在医院看病也是这样:很多人到医院后并不马上找医生看病,而是东瞅瞅,西瞧瞧,看见哪个医生病人多,便挂谁的号。正常情况下医术高的病人固然多,但也要分情况哟。看病你得分什么科,什么状况,然后再就医。

可由于人们的从众心理,一味地认为只要人多的地方,肯定好,也不分析具体情况。这种从众心理,让很多人进入一个误区:不该买的买了,不该用的用了,不该耽误的耽搁了,反而事倍功半。总之,这种从众心理不敢恭维,任何事物应该思考后才行动,别一味跟随别人而动。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