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记何延之原文翻译

2025-03-18 16:58:097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唐·何延之《兰亭记》

《兰亭》者,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字逸少所书诗序也。右军蝉联美胄,萧散名贤,雅好山水,尤善草隶。以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修祓禊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个,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其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右军亦自珍爱宝重,此书留付子孙传掌。至七世孙智永,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安西成王谘议彦祖之孙,庐陵王胄昱之子,陈郡谢少卿之外孙也。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精勤此艺。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得真草千文好者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孝宾改名惠欣,兄弟初落发时,住会稽嘉祥寺,寺即右军旧宅也。后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荟以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梁武帝以欣、永二人皆能崇于释教,故号所住之寺为永欣寺,事见《会稽志》。其临书之阁,至今尚在。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与弟子辨才。

何延之描写王羲之写《兰亭序》的全过程

【译文】 《兰亭》帖,是晋代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字逸少)书写的诗序。王羲之出身于高贵的世族,是一位高雅绝俗的著名贤士。他非常喜爱山水,尤其善于书写草隶书。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他在山阴做官时,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郄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以及他自己的儿子凝之、徽之、操之等四十二人,举行祓楔的仪式。他挥毫撰写了《兰亭序》,又兴高采烈地书写。他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写,遒美劲健,是并世无双的杰作。帖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复出现的,都构思用其他字体。其中“之”字最多,竟有二十多字,变化、转折都不同,于是帖中没有一个相同的字。此时大概有神灵相助,等到醒后,他日又书写几十本,始终没有及得上此帖的。王羲之自己也珍爱、看重此帖,把它留传给了子孙。传到第七代孙智永,就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徽之的后代。他是安西成王谘议王彦祖的孙子,卢陵王的参军王昱的儿子,陈郡谢少卿的外甥。他和哥哥孝宾都出家做和尚,俗号叫永禅师。禅师能继承家业,精通书艺,并勤奋地从事书法实践。他曾住在永欣寺阁上临摹书法,写坏的毛笔头就放在大竹篓里,大竹篓能装一石多,把五只大竹篓都装满了。他在阁上临摹书法前后共三十年,临摹真草体《千字文》八百多本,浙江东部各寺庙都赠送了一本。如今留存的《千字文》帖,还值几万串钱。孝宾改名惠欣。他们兄弟二人刚做和尚时,住在会稽嘉祥寺,寺址就是王羲之旧时的宅府。后来,为了每年扫墓方便、就近,便迁移到永欣寺。王羲之的坟墓以及王羲之叔父以下的墓区,都安置在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的兰渚山下。梁武帝因欣、永二人都能尊崇佛教,所以称他们所居的寺为“永欣”。此事见《会稽志》。智永临摹书法的阁,至今还在。智永禅师年近百岁才去世,他的遗留书迹都交给了弟子辨才。

 兰亭修禊图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