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最佳答案
张迁碑译文及其释义如下:
已故的君,名叫迁,字公方,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已吾村的人。君的祖先出自周朝。周宣王中兴,有张仲辅佐,他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朋友闻名于世,还能对《诗经》倒背如流,不忘祖先恩德。
汉高祖刘邦登基称帝,有张良辅佐,他善于在军中帐内筹划计谋,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的封地在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汉文帝、汉景帝时代,有张释之辅佐,他为江山社稷,竭尽全力,赤诚无私。
在汉文帝视察《上林苑》时,汉文帝问苑令:“我能在此苑内打猎吗?”苑令答:“不可以,此苑是军事训练重地,任何人都不能在此处狩猎。”文帝又问旁边的一位啬夫,啬夫答:“尊敬的帝王,整个国家都是您的,您完全可以在此苑内狩猎。”
汉文帝闻此言大喜,当场宣布:“撤苑令为啬夫,提拔啬夫晋升为苑令。”这时,汉文帝身边的廷尉官张释之站出来说:“帝王,您的圣旨欠妥,苑令不让您在此处狩猎,是为江山社稷考虑,他有公卿之才,不能撤他的职位。啬夫只是为了保全个人私利,万万不可以重用。”
文帝思虑半晌说:“释之的建议是对的。”收回了圣旨,听取了释之的建议。汉武帝时期,有张骞辅佐,对外开放,相互交流。开辟扩大国家疆土,还曾参于了征伐北狄和西戎,收复了南舒和楚荆。在辽阔宽敞的郊外祭祀天帝,各诸侯贡上最好的祭品。
张骞辅佐汉室有功,世世代代记载着他的美德和功劳。于是,张骞君在连续任职期间,能继承祖业兴国邦。抓好农牧业生产,维护好社会稳定,不损失他的崇高声誉。他在管辖的封地内,德行端正,遵循礼仪。
事君忠诚正直。治理镐京,勤于职守,使用手中权力严肃谨慎。才能和技能用于抓好农业种植和狩猎。青年任小吏时,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意在将来为国家效力。在身边的同僚中,从未听到过他有任何过失。
在担任郎中令前,任谷城长官时,三月做好春耕播种农务,打开城邑四门,保持道路畅通。腊月农闲时节,率领众民祭祀神明,被拘禁的人也要放归本族助祭。八月秋收农忙季节,不役使劳力,不扰民生事。顺其自然,爱抚、体恤年老体弱者。
社会治安稳定,东西丢失在路上,没有人拾为己有。春耕播种季节,人们食宿在田间。三百年后的今天,黄巾造反初期,人多势众,铺天盖地,到处焚烧官府,攻占城邑,但是谷城毫发无损。这是张骞君的功劳啊!真可惜啊!当时他管辖的地盘太小了。
谷城是守礼义之都,这是与其他城邑的最大区别。张迁君在担任尚书令,掌管文书奏章期间,把《尚书》列入五经之一,主要是为了推崇崇高的思想美德。《诗经》一书里说:和乐平易真君子,恩泽盛大深厚,和颜悦色好君子,仁义待民。
召伯封地在陕西,君的美德好比葱茏的甘棠树。觐见君主时衣服大带上系美玉和佩瑶,驻守城池时佩带宝剑和弓弦。君的品德善良,文武双全,屡建奇功。张骞君在艰苦的基层任职八年,调离汤阴县令时,全县大小官员和众民,随送人群簇拥如云霞。
周公兴师向东征伐,西方众子民祈祷军中将士凯旋。广大民众称赞鲁侯王(周公的长子)严肃又庄重,德行昭明。周公歌颂周文王姬昌,灭商纣王建立周王朝。我们聪明智慧的前辈们,都留下了美好的名声和高尚的贤德。
他们的功劳如果不详尽确实记载下来,后代子孙就无法传颂下去。于是,刻石竖表,让他们的丰功伟绩留传千秋万代。自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登基称帝,到汉武帝辅汉功臣张骞公元前118年病逝以来,虽然已经过去300多年,但先祖们的贤德好像就在我们的眼前。
《诗经》“文王”诗中说:“周朝虽是旧国邦,受命于天万象新。”我君庄重威严,诚实忠厚,温良恭敬,德如白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记载历史要实录,兰花生来就馨香。岐山有祥瑞征兆,安抚百姓辅助君主有特殊功劳。
不用权势来炫耀威吓人民,做官不脱离人民。国家君臣,重在爱护人民。勤于理政,温和恭敬又诚朴。天“道”对谁都没有偏爱,永远亲近节俭正直,有“素丝之节”的人。祝他们获赏多福禄,犹如南山永不老。寿考万年永无疆,还有我们的子子孙孙。
公元186年农历2月初摄提星出现,祭祀节日吉,阳气复苏。为了感恩和追思辅佐汉武帝的功臣张骞,在场的以韦萌为代表的大小官员,异口同声,聘请孙兴老师为其刻石撰书,详尽确实地记载他的功德,流传后世。让子子孙孙都看到他的丰功伟绩。让我们共同享受上天降给人们的福和禄。
永载亿万年。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