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最佳答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展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受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山河看不尽、说不完。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留下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誉为“诗仙”和“游侠”,他就是——李白。
3、出示《望庐山瀑布》《游泰山》的图片,引出《望天门山》,问:诗中提到的山是哪座?(天门山)
4、今天,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望”天门山。(板题)解释“望”是看的意思,那么李白在何处望天门山,又望到了什么?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准确读音,读顺诗句。
2、指名朗读,纠正发音,强调“中”是多音字,在此读第一声。
3、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评价。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掌握节奏。
5、指名朗读。
6、一首诗像一幅画,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
7、再次朗读,勾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语。
8、全班交流。(展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大家再次细读诗句,想象画面。
2、谁愿意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用朗读表达。
3、诗画结合,让我们成为小画家,描绘诗人所见。天门山是什么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名曰天门,必为天之门户。(画天门山)诗中哪句写到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天门原闭,一剑劈开,读读句子,找到“利剑”。解释“楚江”。
6、想象奔腾的楚江水,我们齐读第一句。
7、这是怎样的水?诗中哪句描绘了?谁有此能耐让水“至此回”?理解“至此回”,朗读!(第二句)
8、水撞山形成回旋,之后浩荡而去。(齐读前两句)
9、你们读出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何让你感受到这种气势?
10、画出两岸青山,这些山是怎样的?“出”字有何含义?(板画)
11、青山相对,为什么有“出”感?(读“孤帆一片日边来”)
12、现在我们分析诗人是在哪里望天门山?从“出”字读出。
13、引读三、四句。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李白离开家乡,怀揣雄心壮志,面对天门山的开阔,他写下《望天门山》。
2、听完介绍,你觉得李白当时的心情如何?
3、在水天相接处,小船缓缓驶过。让我们和李白一起坐船,望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望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顺流而下,见山——“两岸的青山相对出”。再拐弯,依然见山——“两岸的青山相对出”。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源自李白的喜悦。(展示不同字体的古诗)哪幅最能表达李白的情感、意境?
5、书法以独特方式诠释刚劲之美。(读前两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感受诗人喜悦。(读后两句)
6、配乐背诵。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青山、绿水、红日、白帆,一幅美丽的画面。(贴草书诗句)书法以独特方式展现刚劲之美。(板书:书画)
2、诗像画,字如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出示)生齐读。
3、李白在天门山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可见其情感深厚。让我们一起将这首诗铭记。(动作背诵)
4、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诗,如何用画和字表现?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尝试。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