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郑交质文言文知识点

2025-07-18 21:16:00111 次浏览

最佳答案

1. 周郑交质中的文言现象.不要翻译.通假字,词类活用一类的

原文: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①。王贰于虢②,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③。王子狐为质于郑④,郑公子忽为质于周⑤。

王崩⑥,周人将畀虢公政⑦。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⑧。秋,又取成周之禾⑨。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⑩,质无益也。明恕而行⑪,要之以礼⑫,虽无有质,谁能间之⑬?苟有明信⑭,涧溪沼24沚23之毛⑮,苹蘩蕴藻之菜⑯,筐筥錡釜之器⑰,潢污行潦之水⑱,可荐於鬼神⑲,可羞於王公⑳,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21,《雅》有《行苇》、《泂酌》22,昭25忠信也。”

文言现象:

1、中:同“衷”,内心。

2、“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王子狐于郑为质,郑公子忽于周为质”

3、“要之以礼”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礼要之”

4、“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可于鬼神荐,可于王公羞”

5、“行之以礼”是状语后置。理由同3

6、“又焉用质?”焉是疑问词,相当于“怎么”“如何”

7、羞:意同“荐”,都是进献的意思。

2. 帮我把周郑交质这篇文言文翻译一下

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於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洄酌》,昭忠信也。”

翻译: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有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郑互相仇恨。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虽然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草,蕨类水草这样的菜,竹筐铁锅这样的器物,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洄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3. 文言文翻译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左传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 爱问知

郑武公、郑庄公相继做周平王的执政官。

周平王想把郑庄公掌握的权力分一部分给西虢公,于是郑庄公便对周平王心怀不满。周平王却说:“没有这件事。”

为了削除猜忌,周朝便和郑国互相交换质子。周平王的儿子姬狐到郑国作质子,郑庄公的儿子姬忽到周朝作质子。

后来,周平王死了,周人就准备让虢公掌管一部分权力。 四月,郑国的祭足率领军队强收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强收周的谷子。

从此,周朝和郑国就互相仇视。 君子说:“信任如果不是出自内心,即使是互相交换质子,也是没有用的。

如果依照忠恕之道行事,并受礼法的约束,虽然没有质子,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如果有光明磊落的信任心,即使是山涧、水溪、沼池、水氵止的野草,浮萍、白蒿、蕴、藻一类的野菜,筐、莒、錡、釜一类的器具,积聚或流动的水,也可以用来祭祀鬼神,可以用来进献给王公,更何况君子结成两国之间的信任,按礼行事,又哪里用得着质子呢?《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迥(1)酌》,都是申明忠信之道的。 ” 。

4. 《古文观止》里的《周郑交质》说:“苟有明信,洞、溪、沼、沚

苟有明信,洞、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是说:

如果光明正大讲信义,山涧、溪流、池塘中生长的水草,苹、蘩、蕰藻等植物,筐、筥等竹器和锜、釜等炊具,池、塘、路面的积水,都可以进献鬼神,可以进献王公,又何况君子缔结两国间的信义,用礼制实行这种信义,又哪里需要人质?

句中举的例子,是引用《诗经》典故,进一步说明忠诚信义‍的重要。

5. “周郑交质”一文中三个词的解释

(周)王分权给虢公。

贰,不专一的意思。周王任命郑伯为卿士,但又把一部分权力分给虢公,所以郑伯不满意。

这句有误,应是“又取成周之禾”。四月郑国将领祭足(人名,姓祭,名足)领着人把温(地名)的麦子抢收去了,到了秋天,又来抢周王地里的稻谷。

成周,即周。荐,献上祭品的意思。

可荐于鬼神:可以祭献给鬼神。鲁迅诗“我以我血荐轩辕”中的“荐”也是这个意思。

要之以礼:用“礼”来制约它。全句是“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周、郑两国虽然互相留有人质,但彼此不守信,所以经常发生冲突。

因此作者在评价这件事时说了这话,意思是:用公平、宽容的态度来行事,用礼仪制度来进行制约,即便没有扣留有人质,又有谁能挑拨两国之间的关系呢?“要”是“要挟”的意思,在这里表示制约。“礼”是古代各种法制规章的总和,它规定了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行为准则,如果大家都按照“礼”来行事,自然不会互相欺诈。

6. 古文周郑交质一句话王贰于虢.贰是怀疑的意思,翻译的时候是周平王把

“王贰于虢”:这里指周平王想把郑庄公掌握的一部分权力分一部分给西虢公,“虢”,指“西虢公”,同郑武公、郑庄公一样,均为周王室卿土;“贰”指“贰分”,并非对虢有“二心”。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春秋初年,诸侯中首先敢于向周天子挑战的是郑国。郑的始祖叫郑桓公友,乃厉王少子,宣王庶弟,为幽王司寇,开始就近封在京畿附近,犬戎杀幽王时郑桓公同时被害。

郑武公即位,佐平王东迁有功,捞取了政治资本,并随之东迁其民改封到东方,即今新郑之地。 郑迁到中原后,地处“天下”之中,商业兴起,后来居上。

郑武公为平王卿士。后来,郑武公的儿子郑庄公断其父位职掌其职,势力很强,甚至于一度独掌王政。

周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任左卿士,于是郑与周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质子,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720年(鲁隐公三年),史称“周郑交质”。

同年,平王死,后继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郑为此事不满,派人在夏季抢了温地的麦子,秋季又取了周的谷子,双方又结下了仇,史称“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鲁桓公五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的为王卿士的官,郑庄公进行报复,不去朝见周王,于是桓王率领蔡、卫、陈三国之师伐郑,战于繻葛,被郑军打得大败,郑军“射王中肩”,当晚,郑派人假惺惺地慰劳周王及左右将士。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